第433章

甚独 华发半生 2221 字 29天前

释善遇跟着他走了两步,想到一种可能,便沉声问:“移民家中男丁几乎已经都被征入军中,难道陛下连剩下这些也不放过么?”

“夫人愿意再布施一车干姜,还请善师不要嫌弃,也喝一碗祛祛寒。”阿善继续所答非所问,妄图拿布施弥补他的担忧。

“阿弥陀佛……”道一声佛名,情知自己只能“客随主便”,释善遇跟上了阿善的步伐。

“呃哼!”

两人走到一队移民附近,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咳嗽了下。

听出是跳脱的小三郎故意跟自己打招呼,阿善回头,果见是他,还有小四娘、小四郎以及抱着儿子阿砖的静月。

释善遇却怕是这个“生病”的孩子会被阿善下令“强行带走”,立刻上前一步挡住他的视线,“天寒难耐,贫道也是肉体凡胎,还真有些饿了。”

阿善眉锋微挑,对释善遇这样生硬的转变态度感到不解,只是顺着他的意思:“是仆怠慢了。还请善师去帐中稍待。”

两人互相礼让着往曹县令所在的帐篷走,小三郎他们排着的队伍也缓缓向前。

这孩子还记得阿善在那个雪夜里的狼狈样子,见阿善装出一脸世家豪奴的大人样接待大比丘很有趣,不停故意的“嗯哼!嗯哼!”逗阿善分心。

“你消停点!”排在前面的静月抱着孩子不好端热粥,所以小四娘两手都是粥碗没法及时制止他给阿善添乱,便想拿脚去踢他。

小四郎赶紧劝架:“别动别动!粥要洒了!”

连孩子都知道不能咳嗽,一定是怕被抓走抛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加确认自己猜想的释善遇,摆出要向阿善传教的架势向前两步,将阿善引为背向那个“生病”的男孩:“不知阿善可知佛教腊八必吃福德粥的由来?”

“昨日仆倒是听县里文佐说了一句两句,仍是不解详情,还请善师赐教。”顺着释善遇的意思,阿善彻底背对着小三郎他们的方向,只是一直温润的笑容淡了几分。

“本师释迦牟尼佛,尘点劫前,早已成就正觉,为了化度众生,才数数示生、频频现灭。此番出世,在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岁,示生于中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宫,为悉达多太子……”

释善遇始终在阿善身前一步,领着他绕过一地热气腾腾的大锅。

他从佛祖为啥也要轮回开始细细讲述,到帐篷里时才讲到托生成太子的佛祖日食一麻一麦,苦行六年却不能成就菩提大道。

一直在帐篷里躲懒的曹县长起身与释善遇见礼,两人落座后,释善遇接茬将佛祖是接受了一位名叫苏伽达的牧女向他供养的乳糜,吃了几天饱后,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腊月初八“成道”。

见释善遇大有就“佛祖成的到底是什么道”这一话题无限展开的意思,曹县长借口出恭,尿遁了。

帐篷里便只剩阿善一人笑容淡淡的从头听到了尾。

释善遇传佛时向来如此滔滔不绝,哪怕被阿善亲手伺候着喝了一碗姜粥、一盏茶水也没被转移话题。

放下空盏,释善遇暗暗感慨世家高奴耐性十足,可惜始终不为所动,叹道:“善财应谛听我说此法门,应生欢喜心勤修令究竟,无量诸劫海修习菩萨行,心净如虚空入一切智藏,闻三世佛法一心乐专求,于彼如来所修习诸功德。①”

释善遇讲佛教故事用白话,就是为了这个本该目不识丁的奴仆能听懂;后来他自生感慨背了段佛经原文,作为一个本不该博学多才的奴仆,阿善却听懂了。

于是,阿善再次给释善遇添茶:“我知道善师此番教诲的真意,是告诫我等善待移民,勿要让他们在这一次轮回里经受无益苦行,磋磨他们的漫漫成佛路。”

闻言,释善遇猛然张大黑白分明的两眼看向阿善。

阿善却依旧守着一个奴仆的本分,仔细的看着正在被缓缓斟满的茶盏:“我也知道善师为什么觉得我等需要这番教诲。既然善师给我讲了个佛教典故,我也给善师讲个故事吧。”

意识到他不是个普通的无知奴仆,释善遇正襟危坐,肃容道:“洗耳恭听。”

“人有亡鈇(fū)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hú)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②

给帐篷当中的小炉子添柴,再将已经凉了的大半壶水架在上面烧,阿善行云流水的作着一个待客的奴仆应该做的事情,却不耽误他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成语“疑人窃斧”在《列子》里的原文。

释善遇自然是博学多才,哪怕没有看过这部道家的经典却也听懂了这段是什么意思,并且很快明白阿善的意思:

觉得马场一定会苛待移民的释善遇,就是找不到铡刀觉得谁都是窃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