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辅政

【第二天,霍光听说了此事,就站在张贴汉武帝所赠“周公辅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进殿。汉昭帝没有看到霍光,在他询问之时,上官桀还说是因为燕王刘旦揭发了的罪行,所以他才不敢进来。

汉昭帝召霍光进殿后,还对脱毛叩头告罪霍光表示,他不需要如此,让他戴上帽子,他没有罪。

甚至还说:“将军之广明都郎,属耳;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军为非,不须校尉。”

大将军你去广明练兵是近日的事,选拔校尉以来没有十天,燕王怎么能够知道呢?再说你要干坏事,也不需要增加校尉。

小主,

对于汉昭帝这般言语,尚书及昭帝身边的亲随都大感震惊,连上书的人都连夜逃跑了,更加证实了汉昭帝说的没错。

而汉昭帝也是迅速下令将其抓捕归案,即使上官桀等人认为这是小事,不应如此大费周章,汉昭帝依然坚持。之后,也逐渐疏远了上官桀等人,霍光的地位也就更加稳固。

上官桀等人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再次进谗言诬陷,汉昭帝大怒:“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汉昭帝都说出:“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敢有毁谤他的就依法治罪。”这种话后,上官桀等人也不敢再说什么了。

不过,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等人可是准备造反的,此计不成,另生一计。

元凤元年(即公元前80年)九月,衙门准备发动政变。原本他们打算准备让鄂邑长公主设酒席宴请霍光,然后埋伏士兵击杀他,趁机废去汉昭帝刘弗陵,再迎立燕王刘旦为新的天子。

鄂邑长公主门下的稻田使者(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燕仓知道了他们的阴谋,便向大司农杨敞告发。之前他们就曾上书汉昭帝:“而大将军长史敞亡功为搜粟都尉,又擅调益莫府校尉”以此来抨击霍光专权自恣。

不过,杨敞知道这个消息后,却没有上奏检举,只是装病卧床在家。

燕仓又把这事告诉了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报告给了汉昭帝。于是汉昭帝、霍光掌握了燕王刘旦、上官桀等人的政变计划。

汉昭帝和霍光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并将其灭族。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先后自杀身亡。

当时年仅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没有被废黜。

弹幕“长公主她求什么?她养大了刘弗陵,刘弗陵对她又不差,还想要废了刘弗陵,再立皇帝,难道她能保证那什么刘旦会更听她的?”

“权力诱人心动,她想要更大的权力呗,至少刘旦许诺的肯定比她现在强。”】

汉朝刘邦时期

刘邦看着底下的臣子们默默说道:“人还是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别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众人也不敢多说什么,不会说那位长公主,毕竟再怎么样,那也是大汉的公主,可不是他们能当着皇帝的面评价的人。倒是争相说起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人。

【内乱平定,霍光的权力也更大,权倾朝野,他的家属也都担任要职。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中明确记载:"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邻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霍光的亲属和亲信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占据这大汉朝堂上各种重要的位置。

如此庞大的势力,使得霍光已经成为了大汉当时实际上的掌权人。而霍光再执政期间,也做到了“讫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无愧是当初汉武帝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