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人到杭州,但以赈灾开始

苏过一直专心在苏轼身边学习,他太缺少这种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后世的人无法解决当世的问题,这很正常,因为基本的逻辑都不一样。

像这次浙西这个程度的灾害,在这个时代属于司空见惯的事,古代种田可不就是靠天收,所以朝廷不会专门拨粮,一般都是靠地方自救,和后世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完全不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然,如果遇到了重大灾害,朝廷还是会采取粮食赈济和减免赋税之类的做法。

遇到不懂的问题,苏过便立即向苏轼请教,让坡仙这段时间完全找回了作父亲的感觉。

但也有产生分歧的时候,比如关于度牒一事。

之前提到过,苏轼向朝廷要钱,但不是要的金银铜钱,而是度牒,就是出家人的身份证明。

在宋朝,想要出家,必须先得有一份由中央发下来的度牒,再去寺庙里面剃度。别小看了这个东西,它可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最多时甚至超过朝廷岁入的十分之一。

度牒这么值钱,并不是因为想出家的人多,哄抬了物价,而是出家的好处太多了,和尚不用服兵役、劳役,不用交税,寺庙的田产也不交赋税,所以地主也需要度牒。

朝廷没钱,出售度牒也是常规操作,可在苏过看来,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发的度牒越多,不交税的人就越多,收不了田租的土地就越多,然后就越没钱。

苏轼则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出售的度牒毕竟有限,所以危害并没有苏过所说的那么夸张。

一次两次确实没什么,但你年年卖,打着各种由头的卖,年复一年的下来,交税的人少了倒还没啥,能收田租的土地越来越少了却是致命的。

不过眼下苏轼无心掰扯这个,因为朝廷的度牒拨下来了,但他被人穿小鞋,杭州仅得了三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