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文能开宗立派

皇帝们不在乎这一次的争论,什么圣人到底是不是可以用来质疑的等等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只想知道王阳明悟出的东西是否对于他们王朝的统治有利。

【王阳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总而言之,简单来说王阳明这一次悟出的就是“知行合一”,一直以来关于认知和实践之间到底是现有谁而争论不休,或者是谁更重要,反正就是要争一个第一】

【但是在王阳明眼中却不是这样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二者是统一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行中知,在知中行】

王阳明的观点让秦锦感觉非常的熟悉,这就特别像是高中政治所学习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个人感觉,仅作用于知行合一这句)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知中得行,在行中得知,知和行是同时存在得,比如按照王阳明去教化龙场百姓的这个事件来说,在他想到要四处讲学,教化百姓之时,这就是行的开始,当他教化完百姓,从这件事中得到的精神上的升华和提升,这才真正获得了这件事情的“知”】

【在王阳明看来知和行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讲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感觉模模糊糊好像明白了一点。

各朝各代不缺乏聪明人行错事的,他们刚好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找到了自己行为的借口。

那就是我现在干坏事,我也从这件事情上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那我也事“知行合一”啊,所以这些朝廷之人凭什么要关我,要杀我,我只是在践行圣人之言罢了。

【在王阳明思想中还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致良知”,它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主旨,大多数人认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一个意思,其实王阳明最开始提出的是“知行合一”而“致良知”是对“知行合一”的深化发展,两者虽然是一样的,但是侧重点不同】

【“知行合一”更加侧重于知和行的关系,而“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提出来的,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内在于人心的至善的符合道德规范的东西。所谓致良知也就是知行统一,将道德规范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是正向的,积极向上的】

【简而言之你做的的事情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不能说我想要干坏事,然后干了一件坏事,从中获得了某种认识,然后可以说我践行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是对其的错误理解】

“善,其言真理也”

实践和认识本就不应该分开,这让诸位皇帝想到科举考试之后就进入朝堂的官员,面对实际的民生情况,他们真的能相处对应的策略,从而更好的解决民生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