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龙场悟道终成圣

就秦锦本身而言,通过这些年在网上的冲浪技能,以及现实中和小孩子的接触,只能说就自己的经历来说,她是赞同人性本恶这个观点的,最关键的是那种恶还是源于意识深处,作恶者根本就不能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

【在此之前主流的思想一直都是朱熹的思想观点,接下来就说说关于王阳明的悟道,他首先回顾了这些年的经历,宦官弄权,贬谪流放,亲人失散,被杖刑,被追杀,在这一夜王阳明想了许多,终于他悟道了】

【他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想到孔子所说的:“志于道”而究竟什么是道呢,随即他又想到孟子所言:“道在迩”,想到陆九渊言:“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他又想到自己的经历,支撑自己走下去的是什么呢?不正是自己的本心吗?】

【“悟道由心而生,向心问道”又想到朱熹的“一草一木皆是真理”自己格竹七日也未曾豁然开朗,想到陆九渊的理(道)"未有外乎其心",即在心中,发自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所以"心即理"。】

【什么是道?什么是理?在这一刻他终于豁然开朗了,所谓“道”、“理”只是它的不同叫法和理解,其实它们的本质上是一样的】

【仁义礼智,皆根于心,王阳明终于明白了,他高声大喊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短短的几段话,那些儒家学者甚是疯狂,他们一生都在追求圣人之道,却没想到圣人之道是源自于内心,所谓百家道理原来也不过是一个字“本心”。

无论百家给它穿上如何华丽的衣裙,抛开这华丽的衣裳,原来归根就是“本心”。

【王阳明悟道,阳明心学第一个核心“心即理”,想起来自己格竹七天并没有格物出任何道理,之所以没悟出任何道理,正是因为他并没有遵循本心】

【而他此时又想到了《大学》中对于“格物”的观点,全部以郑玄作注,孔颖达作疏的《礼记·大学》为严格的标准,后来又是以朱熹等人的为主,对其进行改编,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言“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

【这样看来先贤也是会有错误的时候,不应该去盲目的崇拜先贤】

这句话一出就是朱熹,陆九渊,二程等人都是心头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