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团离开天中城乃是六月十日,走了半日便往山路而去,进山当晚还是在较大的乡里驻扎,但是第二日起,这使团行为便诡异起来。据说当晚驻扎,乃是大肇禁军在外,团团扈卫住使团在中间一处商人别院居住,毕竟只是个方圆二三里的乡里,稍许动静便路人皆知,夜里便听到庄园内部大呼小叫起来,且火光莹莹,人来人往的热闹的紧,乡人以为是胡人风俗,只是吵到后半夜便没了动静,待寅时有人来看,竟发觉这许多人竟开始收拾行装,就这么大张旗鼓的来,悄无声息的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后,再问沿途城乡,竟都未见到使团在城中驻扎了。
“也就是说,十一日以来,这上千人竟是如行军般,在野外驻扎?”
芦颂不免奇怪。
且不说东丹使团是什么德行,就拿大肇这些文武官员,哪里有城池不入,野外扎营的道理,这等辛苦岂是这些京城养尊处优之辈所能忍受的?
但毕竟这么大的队伍,便是不入城,采买消耗也是个大数字,仝三郎这些走惯了远海的更知道其中讲究。
毕竟一艘海船远行数月,不过百十人吃喝用度便须准备的满满当当,只要是靠港,首要的便是补充辎重。哪怕是在内地行走,上千人的队伍仅凭随身携带,决不能满足需要。
仝三郎便只看哪里有短期大额发卖吃穿饮食,且还是官府出面的,比对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这使团的行径。
但是当他将沿途大概的售卖之物综合起来看,还是有些奇怪。
说到这里,鬼瞳便拿出记录的册子,这些是三娘按着账目誊抄了的。大肇毕竟是商贸发达,只看这账目规范便远胜诸国,而三娘身为刺奸,又是女子,其中一项本领便是研习各国文书账簿,于是这誊抄归纳了流水账,再拿出来的,只看收支清晰,条目清楚,按着时间、地点、批次和种类皆一笔笔的分列出来,比之老账房所差的只是没有副贴各类计支凭信了。
于是,几个人细细看了下来,便是元三儿这等字都认识不全之人,也看出问题。
“便是上千人吃饭,也用不了这么许多木炭、食盐吧?”
“何止这些,买来的香料数量也有些古怪。”
这些买卖都是许多笔分散开的,但是合计一处就不对了。三天时间,合计购买木炭两千斤,食盐八百斤,桂枝花椒等各买了五六担,甚至还在沿途一个烧石灰的土窑买了所有的千斤生石灰。
“按照寿昌县府衙记录来推算,咱们大肇人丁每日用盐四钱八分(大肇一斤合现代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十钱,一钱十分),东丹使团不足五百人,接伴禁军两个骑兵指挥,合计八百人。”
智全宝毕竟是管着全县治安与厢军操练,这些事情自然是稔熟于胸。
“粗略算来,一日消耗最多四十斤,难不成这些人是打算贩卖不成?”
“其余之物也有些用量过度啊。”
柳瑒看着单子,便是自家宅邸,几日间也用不了这么许多。
“是啊,这么大的量,便是腌肉岂不是也能腌怕不下两千斤吧?”
元三儿常混迹于酒店瓦肆,就按着最熟悉的厨房杂务,脱口而出。岂料他这一句话,竟让所有人大惊失色,食盐、木炭、生石灰,这炎炎夏日,若说防腐保鲜,岂能少的了这些?
若果真如此,这使团还真是发生了了不得的大事。
本来还以为发现了使团行迹而沾沾自喜的仝氏兄弟,闻言更是瞠目结舌。仝三郎再拿起账单详细看了几遍,真应该给自己一个大耳刮子。
明明是常在海上待着的,这明明是远海捕鱼保鲜的法子,用食盐将鲜鱼抹了,若是巨大海物则开膛破肚,将内外都抹了,船舱底下铺上木炭,直接将海货铺上去,然后将船舱装满封上;至于龙涎香之类,则用麻布裹了,用生石灰装入瓦缸,然后再把龙涎香封进去干燥水分。
只是陆地之上如此用量还能保存什么?细想起来,几个人只觉得手脚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