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场好戏(八)

张忠道:“此言正与家父相合。”感觉找到了共同话题,忙说,“我是随家父到河东,从前之事我也不知,但这一岁以来,晋王纳家父谏言,整肃军纪、筹划生产,晋阳已有起色。明春,将在全镇推广。家父亦说晋王,河东之事不在外而在内,唯有行王道,使百姓安乐,方能长久。既然如此,彼此志同道合,如何不能戮力同心匡扶社稷呢?”

李三郎道:“尊使尊使。问题是,现在要启战端者是晋王,而非刘节度啊。就幽州这点兵,自保尚嫌不足,晋王不来,他敢挑衅?”

“呃。这这个。”张忠一个久居深宫的宦官,对上李三郎哪是对手,几句话就被带跑偏了,心里是真觉得人家说得有理。其实,他对河东军也不认可,你说宦官出去采买,坑个人使个坏那是有的,可整村整村的祸害屠戮,还是在自家镇里,这种行为,你是个人就很难认同。

李三郎等他消化一会儿,道:“张公为人,我久有耳闻,甚为仰慕。张公之所欲,我亦知之。只是有句话虽不中听,还望尊使能转达张公。”

“请讲。”

“张公寄望于晋王能匡扶社稷,一片真心只怕是要错付了。”李三郎掸掸袖口本不存在的灰尘,道,“河东诸将多为胡种,胸中何曾有大义。好比欲率兽治人,并以此得太平,岂非异想天开?缘木求鱼?今纳张公之言,不过是河东山穷水尽,须倚赖张公筹集军资。至于匡扶社稷,嘿嘿,晋王一介军阀,不过是想托天子之名,行割据之实罢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胡种便无忠义之士么?”张忠其实想说,你们不是军阀?

李三郎掷地有声地说:“我说胡种者,非指血统,而是道统。华夏者,尊我圣贤,从我道统,服我法令,着我衣冠,即是华夏。反之,则是蛮夷胡种。你在河东有时,你告诉我,哪个像是能尊我圣贤、从我道统者?”

张忠道:“那么,足下之意?”

李三郎挂上笑脸,道:“嘿嘿,我意,若张公欲复兴国家,不如来此。”

“来来此?来营州么?”张忠仿佛听到了什么可笑之极的笑话,忍了半天没忍住,噗呲笑出声来。

李三郎道:“尊使何故发笑?”

张忠虽然没了卵子,毕竟年轻气盛,道:“那我直说了。”

“请讲。”

“河北从武周时就闹事,安史之事更不必我说了吧。藩镇之祸,亦肇始于河北。我闻,河朔三镇曾设关立卡,人畜不能过,有卢龙士子进京,竟要绕道渤海国乘海船至别处登岸者。”张忠说到这里就不说了,但意思明白,你们河朔三刺头什么德行自己没点数么?

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斜,对于河北的历史,李大、李三都有点脸红。哪怕李克用不靠谱,但是话从河北人嘴里说出来,确实哪哪都别扭。而且说到道统,嗯,就河北这么个贼窝子,三镇武夫杀节度使如屠猪狗,以下克上毫无尊卑,你好意思说这里有道统?还让人家将匡扶社稷的希望寄托在卢龙人身上,天下还有比这更搞笑的事情么。

不过李三很快找到了道理。道:“天下皆曰河北坏了国祚。然孟子曰,君不正,臣附敌国,父不慈,子去他乡。安、史大节有亏无话可说,可朝廷便无过错么。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若非李林甫贪恋权位绝边将入相之路,各镇岂能做大?安禄山一杂胡,居然兼任三镇节度使,他何德何能?

彼时明皇威望宿着,安禄山年高体弱,本欲归朝,若非杨国忠那蠢货一意逼迫,安、史之辈便一心造反?图个身死族灭?彼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宫廷奢靡,仅梨园便养数万宫妃虚耗国帑,杨钊一市井浮浪子,于国无尺寸之功骤而为相,明皇,其无过乎?”

本想给河北开脱两句,结果看张忠脸都黑了。李老三顿悟,别管谁对谁错,你也不能当着家奴说主子的坏话啊,这不啪啪打脸么。李大也不满地瞪他一眼。李三郎赶紧住口,道:“呃。这些旧事不去说他。这样,尊使莫急走,可在营州多走走,多看看。时移事异,浪子亦可回头。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咱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日张公失意之时,不妨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