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念在这一点上,电影局的领导终归还是提点了他一句、
说尽管他的建议不能予以采纳,但换个角度,他们也不禁止那些制片单位自己去拉赞助,更不会阻止某些想要扶持国内文化事业的单位主动给制片单位捐款。
如此一来,宁卫民登时秒懂。
这下子,就连他自己都忍不住暗骂自己一声“蠢”了。
说白了,事儿还是可以这么办的,只是无非换一种出钱的名义罢了。
领导的意思是,只要不打出票房分成的名义,他自己愿意把他的获利交给谁,去做什么。那都是他的个人自由。
这不就和他前不久主动表示愿意拿出自己在坛宫饭庄的分红,和几家投资方的老朋友们一起分享的做法几乎一样吗?
灵活变通一下,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也就不存在政策性的阻碍了。
小主,
要不说呢,面对这个注定要经历重大变革过程的时代,怎样才算真正的通透?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做事不能太过直来直去,得懂得审时度势。
在保持初衷的同时,还必须从切合社会环境和实际需要的角度下手才行啊。
有的时候就是得绕一绕弯子。
否则,只有一腔热情,只懂得认死理,那是做不成事的。
至于具体到首批带到海外的影片选择,除了电影局领导点名推荐的西影厂《老井》和《孩子王》之外,宁卫民不便拒绝,都点头应承下来后。
对于其他三部电影的选择,宁卫民选择优先照顾了自己的家乡制片厂京影厂,选择了目前已经成片的《鼓书艺人》和《金镖黄天霸》。
而最后一部当然留给了陈培斯的几年前拍摄的《父与子》。
对于宁卫民这种小小“私心”,电影局和中影的人都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并没有公然反对。
只是中影公司的人提出《鼓书艺人》中含有不少抗战的情节,担心送到日本去公映,是否会遭遇日本人的反感和排斥,不会有太多人来观看。
然而对于这点,宁卫民却有自己的主张。
在他看了,至少目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还不像日后那么嚣张,敢睁着眼说瞎话否定日军犯下的滔天罪恶。
毕竟当下经历过战争的人,活着的还有不少。
战争的创伤已经深入骨髓,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那都是知道怕的。
甚至有很多当年参加过侵华战争的老鬼子,都自知罪恶深重,已经变成了坚定的反战份子。
宁卫民就亲眼见过一个日本老头在东京闹市街头骂一伙儿不知深浅的日本年轻人。
就因为这些年轻人在东京街头打着“旭日旗”穿着旧式军装招摇过市,博人眼球。
那老头儿看到后,当场就用弹舌音,毫不客气的骂人。
别看他虽然瘦得像只火鸡,但横眉立目的凶悍却把所有年轻人都给震慑住了。
“混蛋!你不要做这种事,这不是日本的光荣,是日本的耻辱!你们年轻人不要再崇拜这些东西,战争只会造成灾难!如果你们再这么做,我们迟早会被全亚洲给抛弃的!喂,你们这些混蛋,都赶紧滚吧,否则我就要叫警察了!”
这些年轻人碰上这么个老头子,最后还真是屁滚尿流的跑了。
由此可知,当时如果警察来了,也是会对这些年轻人卖弄“皇军的武勋”进行干涉的。
这件事足以证明此时的日本社会,对于战争还是充斥着罪恶感的。
否则《李香兰》的票房也不会这么强劲了。
那么有这些人在,日本的右翼分子还没有充分可以发挥的舞台,就只能夹起尾巴蛰伏起来了.
他们此时可没勇气敢公然替当年的那些战犯洗白。
顶多是保持一种尽量沉默的态度。
他们期待着自己的民族逐渐忘记这段历史,也更期望他人对这段历史的忘却。
他们认为,哪怕是几百万条性命换来的教训,也只要一代人就可以忘记。
所以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这个时候反而是在日本公映抗日电影最好的机会,观众还能多一些。
骂你们日本人,还能从你们手里挣你们的日元,这种机会怎可错过?
另外,宁卫民也不想让日本人如愿,真的把这些事都当成陈芝麻烂谷子给渐渐忘了。
他得尽自己的努力,给日本人提提醒,也让日本的年轻人多知道点,他们父辈,祖父辈当年犯下的罪行。
虽然欠了人家的债总是不好受的,日本人普遍期望历史的债务被尽快遗忘。
但对于咱们这些受害者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于是最终,见宁卫民说的这么头头是道,像是有一定的把握,中影公司也就随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