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地狱厨房

国潮1980 镶黄旗 2341 字 2个月前

宁卫民一直不遗余力地在支持京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不但耗资巨大,也为之耗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

所以在这届雕塑艺术展上,虽然他订造的这些东西一公开亮相就震惊了四座,让诸多来宾感到目醉神迷。

也引得美术行业的许多同行力捧,诸多美术杂志争先报道。

甚至那几件儿大型艺术品,在美协的推荐和促成下,还有不小的机会入选中小学的美术教材。

但于宁卫民来说,这都算不得多么出乎意料的事儿。

他虽然是很自豪,很宽慰,很高兴,但却并不为之如何激动,因为毫无悬念。

这些由知名大匠所制的精品,成本和水准都在明面儿上摆着呢,获得了一致好评纯属必然。

与之相比,倒是他挺随意做的另一件事,很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个月,他也没进行太多关注和额外的付出。

但收获却是大大超过他最初的预期,让他喜出望外。

那就是让坛宫的几位厨师去马克西姆餐厅学厨一事。

说起这件事,宁卫民的最初目的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为了三点。

一是为出国做提前的技术准备。

去东京要开坛宫分店,已经是宁卫民必定得执行,板上钉钉的事儿。

可这年头的京城没有一家日本餐馆。

那由京城饭店开办的,据说是京城第一家日料店的“五人百姓”,还要等到1985年的4月才会开业。

所以考虑到日餐量少而要求精致,又不排斥生食和冷食的特点。

那么宁卫民派厨师去马克西姆餐厅学习下法餐,显然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

这样既能学点新的烹饪技巧,也能适应下更先进的厨房设备。

二是宁卫民也想借着此事,对两个不惜砸了铁饭碗,也要来坛宫干的江大春和小查做个暂时的安置。

这俩小子,年轻、性情、敢冲、敢干,又机灵,有应变能力,宁卫民是相当看好。

他心里已经认为这俩小子是自己去东京的最佳帮手,当然要着力培养。

三就是可以全面提高坛宫本身的菜品层次。

西餐相对于中餐,最大的优势就是精致和美感。

这不是说中餐就不精致,缺乏美感。

但问题是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审美就不同。

中餐向来更重内容而轻形式,是让人从食物本身的味道,通过吃的过程来获得最大满足。

所以中餐的讲究和排场是通过菜品本身的色香味体现的。

一定要菜色够多,食材昂贵,滋味绝妙。

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

哪怕像食品雕刻这种东西,最早也是应用在祭祀上的,并不是为了装饰菜品的。

这门技艺普遍用在高档宴席上,发扬光大,那还是建国后的事儿。

所以按照传统,中餐宴席陈设就是再讲究。

通常也不过是加上桌围桌帔,摆上金银酒杯,象牙筷子而已。

桌上向来不摆花,也没有其他的点缀品,甚至过去就连桌布都没有。

这并不是抠门或贫穷导致的简陋。

而是因为按旧时的礼节,客人座位分高下,要依照桌面的木纹而定。

反过来西餐就大不一样了。

洋鬼子与我们是其实完全反着来的,更重形式,轻忽内容。

大概是因为菜样太少,不会有什么显亮的变化,他们都是在食品以外着意。

如桌椅之摆设,卓单之缎或绸,器皿的样式,酒类之繁多,花卉之陈列,都极端讲究。

过去常有为请一次客,而特画图样,特制器皿者。

甚至就连菜单、音乐、鲜花、灯光的重要性,都要排在食物本身之前,更重视综合体验。

发展到最后,对于菜品的创新,自然而然就更容易纠结于食物的外在美。

要说句实话,其实宁卫民经营坛宫的思路就是借鉴了一部分西餐厅的经营方式和理念。

购美器,重服务,以文化氛围和装潢装饰烘托美食滋味,把中西餐各自的所长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