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打响招牌

国潮1980 镶黄旗 2323 字 2个月前

宁卫民从没学过饭店管理。

他的学历,不过是上一世半工半读,在一所野鸡大学混下来的,其实跟张废纸差不了多少。

但他有心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生存能力、投机手段。

还有这一世从康术德身上学到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大学问。

以及不知不觉中因为收藏,对我们的民族遗产,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爱好和兴趣。

这些东西,远比大学里的知识更实用。

何况他还赶上了改革开放、经济搞活初期,千载难逢的黄金商机。

在当下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真正的高档餐饮企业没有几个,国内人力技术成本十分低廉,旅游和餐饮市场需求却在飞速激增的大环境下。

他能够打着国内第一家外企的招牌,依靠皮尔·卡顿公司的资源作为后盾。

甚至获得了重文区服务局和天坛公园两个有权、有地、有关系的官方合作伙伴鼎力支持。

更有“张大勺”、庞师傅、常静师傅、艾师傅、罗师傅、常玉龄、刘永清这样各行各业的民间技艺高手真心相助。

可以说他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堪称千载难逢的美好。

他所占据的商业优势,同样是得天独厚,前所未有的。

要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所创办的饭庄仍然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那可真的说不过去了。

完全成了一种极其不符合逻辑,完全违反市场规律的事儿了。

发生这种匪夷所思状况的概率,恐怕跟他在洗脸盆里淹死,吃块豆腐噎死相差不多。

所以实际上,1983年8月27日举行的那场几近完美的开业庆典的确预示着伟大的成功。

靠各路媒体朋友的帮忙,报纸、电视上一通儿扇乎,效果斐然。

简直如同在京城上空放了一个响彻云霄的二踢脚,宁卫民几乎于一夕之间,就顺利的把“坛宫”饭庄的招牌打响了。

敢情就在开业庆典的第二天,也就是“坛宫”正式对外营业的8月28日这天。

不但京城电视台于晚间18点30分《京城新闻》节目播出了“坛宫”饭庄开业的消息,让京城老百姓看到了庆典上的热闹场面。

京城数家本地报纸,《京城日报》、《京城晚报》、《京城青年报》、《光明日报》,同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重要版面报道了这则消息。

随后的日子里,《时装》、《现代服装》两家与皮尔·卡顿公司联合举办模特大赛的杂志又刊登了“坛宫”开业庆典上,采用了T台秀的照片。

和宁卫民联合举办雕塑艺术展的《美术》杂志也把“坛宫”的内部装修和部分摆设的照片,作为传统艺术实用性应用的优秀范例刊登宣传。

再加上京城电视台为天坛公园拍摄的纪录片里也加上了旅游商店和“坛宫”饭庄的镜头,很快在电视上播出。

京城广播电台还为“坛宫”做了一期专访节目,由宁卫民亲自上阵,为听众介绍“坛宫”的详细情况,科普宫廷饮食文化。

于是大部分的京城市民,通过这种立体的、轰炸式的新闻软广告,不但都知道京城有了第三家专营宫廷菜风味高档饭庄,而且还大致了解到这家新饭庄与众不同的经营特色。

比方说,“坛宫·御膳官席”是以明黄和孔雀蓝、孔雀绿为主色调的,饭庄内的装修摆设也是异常华丽精致。

不但宫灯、壁画、瓷器、古典家具和各种精致的民族工艺品随处可见,处处流露出奢靡精致的艺术气息,不似饭庄倒似一座艺术博物馆。

而且还有皇室祭天的礼器和黄胄的《福禄寿喜图》为镇店之宝。

再比如说,“坛宫”不但尽可能的复原了旧日的宫廷宴请的气派和享受,成功的营造出了一种“笙歌归院落,灯火上楼台”的贵族氛围,而且经营内容和方式也与其他的饭庄不一样。

这里居然可以先吃饭后给钱。

从宴席程序上看,其他饭庄经营的便席这里有,便民小吃这里有。

但流程复杂,菜品多样的正式“官席”,可就是这里独一份了。

从菜式上看呢,山珍海味此处虽然也有,可“坛宫”并不以此为主要卖点。

这里主打的,其实是别家所没有的花果菜、烧烤大菜,和纯正的满族风味。

就连点心、小吃、茶食,这里也与别家不同。

追求的依然是风味纯粹,有典可依,有据可查。

别的不说,在这里是能吃到葡萄糊条、玉露霜、水团子、奶食饽饽、拉拉、玻璃粉、鸽松菜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