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夜探村庄

走了大概3个小时,李昊就来到山谷口,两边的山也变得低矮起来,这种山地属于丘陵地带常见的,已经不能叫大山了,只能叫做山坡。李昊来到谷口,轻轻松松就走到了山坡上去远眺一下,查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情况。

李昊放眼望去,夜视仪里看到的是一望无尽的平原,这就是华北平原的中原腹地,兵家的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四战之地!

华北平原是我国人口最集中的区域,平原上星星点点的散落着众多的村庄。李昊准备先去最近的村庄里看看。

在峡谷的出口就有个小村庄。李昊用夜视仪放大观察了一下,村子不大,几十座砖瓦或土坯房,还有一些茅草牲口棚子,没有灯火,村子里也没有人活动。但是村口有两座砖瓦修建的炮楼,炮楼上安装了探照灯,不过没有打开,也没见人员值班走动,看来这里的鬼子或是汉奸学精明了,估计是被游击队打击过,现在已经怕了,学起了缩头乌龟。

李昊可以很轻松的潜入村庄里,但是没有必要,直接绕过接着向东南方向走去。连着走了几个村庄李昊都没有进入,直到李昊看见远处一群人的到来。

这一群十几人衣服还算齐整,年龄不一,背着挎着一些武器,不过大都是一些大刀长矛等冷兵器,步枪只有3.4杆,也有几把驳壳枪手枪,显得异常的杂乱。

前面有三个人,以三角站位向前搜索前进,中间十来个人,其中有伤员,被背着抬着,后面是两个手持步枪的人垫后,不时的扭头观察身后的情况。

看他们的行进的朝向,正是李昊左前方不远的村庄。李昊调转视线,用热成像模式扫描了一下村庄,村庄里只剩下两户人家有人,村子其余的房屋里没有热源。其中一家家庭条件不错,住在一座青砖黑瓦的四合院里,家里人口不少,大大小小十几口子。另外一户人家就寒酸多了,只有两间土坯房子和一个草棚子,家里只有两口人,看身形可能是老两口。

现在的时间估计已经是夜里两三点钟了,村庄里的人都在床上躺着睡觉。村庄里并没有养狗,所以有人接近也无人察觉。

李昊感觉他们可能是传说中的平原游击队。其实原本没有平原游击队这个叫法,不过后来因为一部电影,这个名字被大家广为传说和认知,其实平原游击队就是一些在当时的华北平原上活动的敌后武工队、游击队。后世对双枪李向阳的原型也没个具体的说法。有人认为可能是1915年出生于河北徐水县刘庄村人的李子清。李子清1938年参加抗日武装,历任区游击队长、县大队长、步兵某师590团团长、沧州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也有人认为李向阳的原型是甄凤山同志,1903年出生于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城南东朱谷村。同样也有人认为原型为战斗英雄郭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高庄乡金章村人,原北疆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后期,新华社记者朱穆之随武工队采访,写出长篇通讯《蒋军侵占区中人民的旗帜——记太行群英会郭兴模范武工队》;上世纪50年代,敌后武工队的事迹成了小说《平原枪声》的素材。据说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平原游击队》,而且当时的新乡正是平原省省会(后该省被撤销),所以电影才会名叫《平原游击队》。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不对,电影名字里的平原指的是整个华北平原,不是平原省。不管哪个英雄是原型,都是我们的英雄,都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电影里也没有专门讲究竟是谁。不过拍电影么,别太较真!

众说不一,按下不表!

——————分割线————

李昊快步走向村庄,想在那群人到来之前找到个合适的位置藏好,看看这些人究竟是不是游击队。如果是,条件允许的话就帮帮他们,如果不是就看情况再说。不过要是土匪,那他就没那么好说话了,正好他也需要一些武器。

如果是游击队的话,他们最有可能会找那一户只有老两口的人家帮忙,游击队大都是贫苦家庭出身,跟地主老财一般不打交道,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更愿意帮助游击队,把这些队伍当做自己人。

另一户人家一看就家境优渥,在这大灾之年这么多口子的一家人整整齐齐也没有逃难,也不担心安全,不仅没人放哨,连条狗都不养。要说一点猫腻没有,李昊是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