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集 绝代女皇

九月九日,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称大周天子,改元天授。

十二日,受尊号为圣神皇帝,以睿宗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原皇太子改称皇孙。

十三日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平王少子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太原靖王曰严祖成皇帝,妣曰成庄皇后;赵肃恭王曰肃祖章敬皇帝,魏义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周安成王曰显祖文穆皇帝,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皆如考谥,称皇后。

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攸宁为建昌王,武士彟兄孙攸归、重规、载德、攸暨、懿宗、嗣宗、攸宜、攸望、攸绪、攸止皆为郡王,诸姑姊皆为长公主。

诏令天下武氏,悉免课役。

十一月庚辰朔,太后享祭万象神宫,宣布大赦天下;始用周正历,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以周、汉之后为二王后,舜、禹、成汤之后为三恪,周、隋之嗣同于列国。

时有凤阁侍郎宗秦客,乃武则天从父姊之子。自称梦与上古女神有交,为其裙下之臣。女神名为“曌”,乃日月当空,普照天下之意。今将此字敬献圣神皇帝,谓可与上古女神同在,万寿无疆。

武则天大喜,于是自名武曌。又改天、地、日、月、星、君、臣、载、初、年、正、照,共十二字,所谓则天文字。命颁行天下使用,并擢升宗秦客为检校内史。

宗秦客由此得意忘形,不久后便因贪赃被人告发,因而获罪,连降十八等,被贬为遵化县尉;弟宗楚客、宗晋卿被流放岭外。一年之后,宗秦客死在流放之地。

十一月乙未,司刑少卿周兴奏除李唐宗室亲属之籍,女皇准之。

春一月,武承嗣迁文昌左相,岑长倩迁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武士彟兄孙凤阁侍郎武攸宁为纳言,邢文伟守内史,左肃政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王本立罢为地官尚书。

于是武承嗣及武三思用事,宰相皆都下之。

地官尚书韦方质有疾,女皇命武承嗣、武三思过府探视。

韦方质据床不为礼,并道:死生有命,大丈夫安能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乎!

寻为周兴构陷,命流放儋州,籍没其家。

二月辛酉,女皇亲自策试贡士于洛城殿,中国科举史上贡士殿试自此而始。又亲自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位居上第,皆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

丁卯日,地官尚书王本立薨逝。

画外音:作为大唐宰相,王本立此人甚为奇怪,其任宰相前之经历几无记载。《旧唐书》及《新唐书》皆为宰相立传,独其阙如,甚至籍贯不详;在唐朝宰相家谱中,王姓家谱都未将其列入其中。史书第一次提到王立本,是说高宗调露元年,其在尚书省任左司郎中。因仗高宗恩宠多行不法,欺压同僚,遭到侍御史狄仁杰弹劾。高宗本欲赦免其罪,狄仁杰坚持己见,高宗只得同意处罚王立本。唐睿宗时,王立本奉旨调查武后亲信刘祎之受贿,以及与已许敬宗小妾通奸案,并赐刘祎之自尽。临死时任地官尚书,称作宰相、左肃政大夫。《资治通鉴》未载其死因,但《新唐书》称其是被处决。

小主,

三月丁亥,特进、同凤阁鸾台三品苏良嗣薨。

当载初元年,苏良嗣被罢去文昌左相之职,加拜特进,仍授凤阁鸾台三品。同年三月,宰相韦方质遭到酷吏陷害,因素与苏良嗣不睦,便加以攀诬。

武则天特意保全苏良嗣,亲为其辩冤,命令当堂获释。然而苏良嗣受此惊吓,惶恐不已,拜谢时晕倒在殿上,被送回府邸,当日便死于家中,时年八十五岁。

不久之后,苏良嗣之子苏践言被酷吏陷害,流配岭南,苏良嗣又被追削官爵。

自武后称制,大兴告密攀诬之风以来,朝野中屡生怪事,层出不穷。

时有醴泉人侯思止,始以卖饼为业,其后为游击将军索元礼家仆,素常诡谲无赖。恒州判司为刺史裴贞杖责,因此怀愤,便唆使侯思止诬告裴贞与舒王李元名谋反。

于是李元名坐废,流徙和州,其子豫章王李亶被杀,裴贞竟遭灭族。

侯思止因告密有功,被擢为游击将军。当时告密者往往可得五品,侯思止欲求为御史,武则天便道:卿不识字,岂堪当御史之任!

侯思止答道:獬豸何尝识字?但能触邪耳。

太后闻而大悦,即升其为朝散大夫、侍御史。以籍没之宅赐之,侯思止不受道:臣恶反逆之人,不愿居其宅。

侯思止既为侍御史,按狱苛酷日甚,较之来俊臣、周兴、索元礼等一班前辈,惟有过之而无不及。

名臣魏元忠遭诬入狱之时,侯思止倒拖元忠下阶,审问时又言行鄙下;魏元忠厉言斥之,侯思止不懂其意,为之惊悚,转而求教同僚,被时人以为谈谑之资。

侯思止欲仿效来俊臣,奏请娶士族李自挹之女,被宰相李昭德斥之为辱国伤俗。侯思止罗织诬陷忠臣良将无数,自己其后却因犯禁,藏匿内宫锦锻,被杖杀于殿堂之下。

更有衡水人王弘义,自幼无赖,尝从邻舍乞瓜,邻舍不与,乃告县官瓜田中有白兔。县官使人搜捕,白兔自然没有发现,但蹂践瓜田立尽,邻舍欲哭无泪。

王弘义又见贝州闾里耆老作邑斋,遂告其聚众谋反,枉杀二百余人。朝廷因其告密有功,擢授游击将军,继迁殿中侍御史。

王弘义审理胜州都督王安仁谋反案,王安仁不服,王弘义即于枷上砍其脑袋;又捕其子,不加审问,亦刎其首。

又因与司马毛公对食,一言不合斩之,枪挑其首入洛,见者无不震栗。

当时司法官吏竞为深酷,唯有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二人独存平恕,则被告者皆谓:遇来、侯必死,遇徐、杜必生。

来、侯者,便指来俊臣与侯思止。

徐有功乃名臣徐文远之孙,名弘敏,以表字有功行世。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朴,众吏相约如有犯徐司法杖责者,众共斥之。

迨官满离任,竟不曾杖责一人,职事亦修。

累迁司刑丞,凡被酷吏所诬构者到其手中,徐有功皆为平反辩冤,前后因其得以存活者数十百家。尝与酷吏廷争狱事,太后厉色诘之,左右战栗,徐有功神色不挠。

太后虽然生性好杀,亦知徐有功为人正直,反而甚为敬惮,曲意保全。

时有颜余庆参预越王李贞父子谋反,法官判以族诛,徐有功以为既诛魁首,当恕支党,力争不可。武则天厉言怒责,徐有功明辩不屈,颜余庆终得免死。

又有韩纪孝曾任徐敬业伪官,其身死之后,法官判籍没其家,亦是徐有功争之,家属得以免难。

徐有功转任秋官郎中,有风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诬当死,武则天赐免。酷吏来俊臣等不肯,固请必要依法处斩,徐有功承顺太后旨意,力争救之。

皇甫文备与徐有功共同治狱,曾诬徐有功纵容逆党;其后皇甫文备因事下狱,徐有功却不以私害公,力言文备罪不当死,终救其出狱。

酷吏皆对徐有功嫉之如仇,然而酷刑终因此而稍衰,徐有功阴德厚焉。

司刑丞李日知乃荥阳人氏,亦尚平恕之道,不以酷烈为然。少卿胡元礼欲杀一囚,李日知以为不可,往复数日为囚申辩。

索元礼怒道:我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

李日知答道:日知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

二人各自具状上奏,武则天亲自审理其状,证明李日知果直,其囚犯终获赦免。

李日知自此亦被酷吏视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

武承嗣欲尽除李唐宗室,遂指使周兴罗织诬告隋州刺史泽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谋反,由是派人逮捕,征诣行在。

李素节自舒州被押送进京,路闻家遭亲丧痛哭于宅者,遂长叹道:此若是寿终正寝病死,幸何可得,乃更哭邪!

至于龙门,则被押解之吏奉武承嗣密令缢杀之。

李上金不愿受辱于监押之吏,自杀于随州府衙。武承嗣上奏其乃畏罪自死,武则天便即下令,悉诛其诸子及支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