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章 如何找回脸面

就魏广德这个岁数,致仕,那也得有人相信才是。

官场惯常逢高踩低,你都不敢想那时候是个什么光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魏广德不想去亲身体会,所以早就下定决心,不会主动触及张居正。

现在的张虽然没有如原本历史上已经权侵朝野,但影响力依旧巨大。

若不是魏广德分担了他不少权势,这时候怕是都有言官为了献媚,直接舍弃科道尊严,请求处置刘台了。

魏广德不说话,吕调阳只好继续说道:“我看,叔大心魔症结就在刘台身上。

之前曾听说有人向两位太后建议处置刘台,不知善贷是否知道此事?”

听了吕调阳的话,魏广德稍微松了一口气。

不是想把他当枪使就行,至于处置刘台,一个小小的御史,想点办法也不是不能动他。

都胆大妄为敢直接弹劾阁老,今天是张居正,谁知道明儿会不会是自己。

“听说过,不过太后顾忌言官风闻奏事之权,所以并没有同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魏广德接话道。

这个其实早就传出了,说一句也没什么。

明朝少有处置言官,也正是明初定下的章程。

不过,魏广德这时候看向吕调阳,故意佯装不知问道:‘和卿兄的意思是.....难道.....’

“善贷,我的意思你也明白了,我也不多说其他,我们应该联名上奏,请求朝廷处置刘台才是。

如此,此事才能够彻底平息下去。

否则继续这样吊着,对你我都没好处啊。”

吕调阳当即开口说道。

“不可不可。”

魏广德闻言头摇的像拨浪鼓似的,这样的事儿他绝对不会做出来,留下把柄。

“风闻奏事乃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历代皇帝都不敢废弃,我等又如何能做出来。”

阁臣出手惩办科道言官,魏广德可不愿意惹祸上身,他都不知道吕调阳是怎么想的。

或许,他只是想要尽快平息此事,可也不能把自己牵扯进去啊。

他吕调阳的仕途已经快到终点,可魏广德还年轻,是绝对不能沾上这个污点的。

魏广德可是清楚的记得,最后和张居正沾上关系的人,貌似下场都不怎么好。

一些人因为各种罪名被锒铛下狱,被罢免都是最好的处置了。

这个时候他要是和吕调阳一起联名此事儿,将来被人翻出来还不知道会如何。

特别是科道言官风闻奏事之权,虽然在朝中颇有争议,但不争的事实就是,科道言官这个权利,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消失。

“风闻言事”是柄双刃剑,既是整治官场的利器,也容易成为官场上朋党攻讦的借口。

其实,风闻奏事的危害,历代皇帝哪个不晓得,可却也没有一个皇帝会限制御史这个权利,因为刀柄是在皇帝手里。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参考前朝旧制对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对中央体制的设计和创造,而且明朝中央的政治权力结构基本沿袭了明初的制度设计,科道官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

科道官是科官和道官的合称,又被称为“言官”。

科官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监察系统,朱元璋在总结前代制度设计的基础之上,按照六部建制,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大科,分别置左右给事中等官,其中共五十余人,专门负责监督六部,在运作的过程中相对独立,但可以相互驳正。

道官是指之都察院下设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一百一十人,负责监察朝中内外官员。

因均负责监督职责,职责相近,故称之为科道言官。

虽然在朝中官职品秩不高,但是科道官具有“风言闻事”的权力,所以在明朝的权力争夺中仍然独树一帜。

在明朝的政治权力结构中,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和以首辅为代表,内阁为主体的“相权”实为对立,但是科道官的设置,实际上形成了“三驾马车”并行的权力架构。

在封建王朝,国家机构从本质上而言是为君主服务的,皇权在这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

作为明代国家机器的缔造者——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要求科道官“凡官吏之贤否,治之得失,风俗之美恶,军民之利病,悉宜究心”,担当起纠察百官的重任。

在明初政局尚未稳定之时,科道官维护皇权的色彩极为浓厚,可以从明初的一些史实中得出,其中胡蓝之狱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