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章 东番岛

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

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指漠北蒙古).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卿等当记所言,知朕此意。”

这其实也是朱元璋定下这十五个不征之国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地广人稀不便管理,且收获与付出不对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武晚年,老朱皇帝生怕子孙后代狂妄、轻浮、率意用兵,从而招惹祸害,特地将自己的谨慎对外用兵之国策写入了《皇明祖训》之中。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

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而之后的历史,其实多少也证明了朱元璋对此的见解其实是有道理的,朱棣登基后,就违背祖训,攻打了安南。

当然,朱棣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安南地处中国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一旦占领,近可牵制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瓜哇、泞泥等国。

但是由于安南远离中原,最后还是走向了独立,成为了今天的越南。

由此可见,朱元璋定下的祖训并非无稽之谈,至少用事实证明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有了这个原因,所以之前大明水师即便发现东番岛上有倭寇活动的踪迹,往往也只是快速打击一番就立刻撤兵,并不会真正进入东番岛。

也因为发现了大明对此地的忌惮,所以许多倭寇也曾经把此地作为他们的巢穴加以经营。

不过,随着大股倭寇被击溃、歼灭,这些曾经被倭寇占据的巢穴许多都已经荒废。

现在有部将提到东番岛,又指出东番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大明的影响,俞大猷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了。

思索良久后,俞大猷才下令道:“此事,我会先禀报朝廷,由朝廷定夺。

此番目标是澎湖,一切以消灭盘踞在澎湖的倭寇为首任。

待消灭倭寇后,船队可绕行东番岛一圈,观察其上是否有倭寇踪迹,到时一并上报。”

俞大猷这么说,部将大多心知肚明,这是给好听开口子留个理由。

如果朝廷想要对东番岛出手,则就会利用他们的奏疏上表述东番以被倭寇盘踞的理由,出兵东番。

是的,东番岛上是有人的,只不过不接触怎么可能知道他们是倭寇还是原住民。

分不出来,那就只能疑似倭寇活动。

在当下,浙江刚刚遭遇了倭寇袭击,虽然这股倭寇即将被他们消灭,可朝廷上对此肯定也会施以雷霆手段,主要就看朝中大人们是否有取东番之心。

南洋水师东行,向着大海而去。

他们不知道在他们大获全胜回归大明之后,他们此行也会被载入史册,因为这次事件终于给了魏广德出手的机会,名正言顺把东番岛,或者更应该叫做小琉球的台湾纳入中国版图。

既然东番岛上有人生活,又没有王法体统,只是无知乡民,自然该感受到圣人教诲,学会礼仪尊卑。

两月后,京城收到俞大猷的急报。

魏广德在看完战报后,当即以此为题写了一份奏疏,详尽把东番岛可谓福建屏障,佑护东海安宁的作用写出。

又着重强调东番没有政权,虽然地广人稀,不便管理,但朝廷可在东番岛南北建立卫所,迁移卫所军户过去。

同时,魏广德又摘取战报上关于此时东番岛上环境的描述,参天大树随处可见,郁郁葱葱。

写这个,当然不是因为这是一个美丽之岛,而是大明现在出现缺乏上好木料的窘境

当然,这个缺好木料主要是指江南地区。

经过多年开发,此地森林已经大多被开荒,林木资源已经枯竭。

现在朝廷采办巨木,已经多从琼州和西南置办,千里迢迢,运输也极为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