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钞关

“这么说,你也觉得钞关单凭一个主事判断商税不合适?”

隆庆皇帝又问道。

“启禀陛下,这奏疏里所提乃是实事,不过所奏安排地方选出一官佐之行相互监督之权,只能说适合于九江、苏州、扬州等地距离府城较近的钞关。

至于主张朝廷任命具清望、有才能者监督榷关收税,也是值得商榷,清望和才能,这个很难判断,不乏让一些人乘机又钻了空子。”

魏广德答道。

“若是朕派遣内官前往各地钞关监督,又如何?”

隆庆皇帝一听,立马就说出他想到的监督之法。

不过话听到魏广德耳中,不由得心里一惊,要是内官前往各地钞关监督,还不知道要生出多少事端。

要知道,凡是赚钱的地方,皇帝都会想要往里面插一脚,给内廷攒银子,而钞关本就是征收南来北往商人税银的地方,可谓金山银山。

不过要是在过去,准确来说就是嘉靖二十七年以前的话,皇帝派内官也就派了,可现在情况不同。

或许是穷怕了,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就搞出大明宝钞这东西替代金银以充国库所需,所以从官府层面,大明朝的法定货币实际上应该是宝钞。

可这东西因为胡乱印制早就成了废纸,民间重新启用金银和铜钱。

不过钞关在建立之初,因为宝钞尚有一些地位,所以征收的关税是金银和宝钞按一定比例收取,钞关之名也因此而来。

即便到现在,钞关也会收取一定比例的大明宝钞,为的一个早前定下的制度,也是为了维持朝廷的体面,否则大明宝钞就真成了擦屁股的草纸了。

因为商人需要宝钞在钞关抵税,所以多多少少还能换点东西。

而最初,钞关是都察院专设的钞关御史管理,正统年间才转到户部,各钞关由户部派出主事管理,而钞关所征税银大多进了皇帝内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过到了嘉靖朝,户部财政紧张,于是多次和嘉靖皇帝争论后,终于在嘉靖二十七年和嘉靖皇帝达成一致,那就是对半分配钞关所得。

不过自始至终,钞关都是由文官在管理,内廷并没有插手其中。

至于管理钞关,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一颗摇钱树,特别是苏州钞关,即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浒墅关,更是成为全国税额最高的钞关,成为了北京户部的摇钱树。

嘉靖后期,每当京官发不出俸禄的时候,就是钞关的银子顶上,有时候甚至要暂借本该归入内帑的银子,之后再归还。

虽然现在已经到隆庆朝,可朝廷的财政并未好转,所以真让皇帝派出内臣监管,这钞关的银子可就不好挪用了。

“陛下,钞关设立之初,一直都是户部在管理,也管理的好好的,怕是没必要再派内臣监督。

对于郑大经所奏之事,臣以为可以在都察院重设‘钞关御史’,监察各地钞关,平日由地方府县派人监督即可。”

这个时候魏广德顾不得说钞关距离府县远近了,地方官员劳苦的话,先把皇帝派内臣插手钞关的念头打消是第一要务。

“这样啊。”

隆庆皇帝随口说了句,“那你把这奏疏带回内阁,由内阁召集户部和都察院商议一下,列出章程交上来。”

隆庆皇帝交代完后,看无事就让魏广德退出乾清宫。

看着魏广德离开,隆庆皇帝坐在御座上半晌,才开口吩咐道:“传陈洪来见朕,他说捣鼓好玩的东西,怎么这么久了还没有送过来。”

而魏广德当然不知道他离开后的事儿,就算知道了也绝不会知道皇帝的念头,因为此事他从未对人提起。

魏广德带着奏疏回了内阁,没有回自己值房,而是直接去了首辅李春芳那里,把隆庆皇帝交代的事儿详细告知了他。

看完郑大经的奏疏,李春芳就是皱眉。

魏广德知道,肯定和他一样的心思,埋怨郑大经多事,玩什么直送御前。

若是在皇帝看到前,他们还能在票拟上做做手脚,遮掩过去。

可现在皇帝单独拿出来和他说,显然是注意到此事了。

“估计陛下对于岁末户部挪用关税不满,所以才有了派遣内臣的打算。”

魏广德直言道,他知道今天可能令皇帝不快,可也没办法,谁叫他是文官。

“你觉得如何定夺合适?”

李春芳没有马上召集旁人议事,而是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