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赵括,这位年轻的将领,挺身而出,试图力挽狂澜。他深知,继续困守于此,唯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将剩余的赵军精心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犹如四把锋利的匕首,企图在秦军的铜墙铁壁中撕开一道裂缝。然而,秦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严阵以待。赵括的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每一次都如石沉大海,激不起半点波澜。
面对如此绝境,赵括没有退缩,他的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他决定亲自率领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发起最后的冲锋。那一刻,他仿佛化身为一头凶猛的野兽,不顾一切地冲向秦军的阵营。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英勇的将领。在秦军如雨点般落下的乱箭中,赵括的身影最终倒下了,他的生命如同熄灭的烛火,永远定格在了那片烽火连天的战场上。
随着赵括的陨落,赵军的士气彻底崩溃。剩下的士兵们,望着眼前这位年轻将领的尸体,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绝望与哀伤。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向秦将白起投降,成为了这场战役的俘虏。长平之战,就此落下帷幕,但留给赵国的,却是难以愈合的创伤与无尽的哀痛。
白起站在巍峨的城墙上,望着脚下那黑压压一片、连绵不绝的赵国降兵,心中涌动的喜悦如同春日里初升的暖阳,温暖而耀眼。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便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忧虑所取代。四十万之众的俘虏,如同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骤然间涌入了秦军的领地,让即便是身经百战的他也不禁为之一震。
这四十万俘虏,既是胜利的果实,也是沉重的负担。他们消耗的粮食、衣物、医疗等资源,如同无底洞一般,吞噬着秦军本就不充裕的补给。白起眉头紧锁,目光穿过层层人群,望向远方那片被冬日寒霜覆盖的苍茫大地,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凉意。粮草不足,这是摆在眼前最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
他心中暗自盘算,若将这四十万俘虏悉数收养,秦军的后勤系统将不堪重负,恐怕还未等到与下一个对手交锋,便已自行崩溃。但若放任不管,又恐这些降兵心生不满,再起叛乱,到那时,后果将不堪设想。白起的思绪如同狂风中的落叶,飘忽不定,难以抉择。
就在这时,一股冰冷的寒意悄然爬上他的心头,那是源自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恐惧与杀意。白起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战场上那些血与火的画面,每一幅都充满了绝望与哀嚎。他深知,战争本就是一场残酷的博弈,有时候,仁慈只会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
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城墙上的青砖,每一次敲击都仿佛是在敲打着自己内心的天平。杀?还是不杀?这个决定,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战局,甚至可能改写历史的走向。白起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但那股杀意却如同野火燎原,愈演愈烈,几乎要将他的理智吞噬殆尽。
他抬头望向天空,灰蒙蒙的云层遮蔽了阳光,仿佛连上天也在为这艰难的抉择而沉默。白起知道,自己必须做出决定,而这个决定,将是他一生中最艰难、最沉重的选择。在这片被战争阴霾笼罩的大地上,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决定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也决定着秦国的未来。
这一刻,白起仿佛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前方是未知的深渊,后方则是无尽的黑暗。他必须做出选择,而无论这个选择是什么,都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评说的篇章。
在那寒风凛冽、战云密布的冬日黄昏,他,秦国的铁血大将白起,立于中军帐前,目光如炬,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对围拢在四周的众属下缓缓开口:“赵国士兵,反复无常,犹如秋日之叶,随风摇摆,若不斩草除根,尽数诛灭,恐怕他日春风一吹,又会死灰复燃,再生事端。”此言一出,犹如巨石投湖,激起层层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