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相互竞争才有积极性

朱允熥坐在龙椅上,眼神中透着坚定,他缓缓开口说道:“咱思来想去,觉得仅靠之前的那些举措来选拔机械研究的人才,还不够完善。”

“咱决定再设一个机构,专门负责考核。这个机构的职责便是召集有志之士来学习机械结构,待他们学成之后进行考核,只有考核通过之人,才可参与杨士奇等人的研究。”

杨士奇听闻,眼睛一亮,他恭敬地说道:“殿下此想法甚是精妙。”

“殿下,臣以为这个考核机构的设立,就如同在人才选拔之路上设立了一道关卡,唯有真正有能力、有学识的人才能通过。如此一来,进入研究部门的人才质量将更有保证。”

朱允熥微微点头,继续说道。

“咱希望这个机构能够制定出全面且严格的考核标准。这考核不仅要考察他们对机械原理、结构等知识的掌握,还要看他们是否有创新思维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咱觉得,机械研究需要的是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出新事物的人才,而非只会死记硬背之人。”

杨荣思索片刻后说道:“殿下圣明。那这考核的内容是否可以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大部分呢?”

“理论考核可以通过书面作答的方式,检验他们对机械知识的理解程度,像力学原理在机械中的应用、不同机械结构的特点等。”

“而实践考核则可让他们实际操作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或者根据给定的要求设计一个小型机械部件,以此考察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朱允熥听后,露出满意的神情,说道:“杨荣爱卿的提议甚好。不过,咱还有些担忧,这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比重该如何分配才最为合适呢?”

杨溥上前一步说道:“殿下,臣以为这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是对于那些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子,实践考核的比重可适当加大,占六成左右,理论考核占四成。”

“因为他们虽有知识,但能否将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才是关键。”

“而对于那些工匠出身,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稍欠的人来说,理论考核的比重可占五成,实践考核也占五成,这样能确保他们在补充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发挥自身的实践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