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留到最后来解决

闻言,秦王和众大臣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就连王龁也看向了范睢的方向。

“秦赵之间,自当是有一战,可这一战,却不必是现在。”范睢见众人的目光投来,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越发兴奋了起来。

“这天下,七国之众,我王,难道您不觉得还是有些多了吗?”范睢双手一拱却是向秦王提问道。

不待秦王回答,范睢便接着说道:“凡与赵之战,长平也好、洛城也罢,皆是赵国以多国而欺我秦之一国,若是秦赵一一相抗,我大秦虎狼之师,岂会败绩?”

“故,我大秦如今之志,当不在与赵国争一时之长短,而当与赵国一同扫灭诸国,将一切后顾之忧,并赵国可能之支援,全都扼杀,最后再率全国之军与那赵国决一死战。”范睢双手抱拳,冲着秦王深深一礼道。

显然,范睢这是将自己的“远交近攻”的国策给再度的深化了一番。简单来说,及时要将赵国排除在进攻范围之外。

当然,随着赵国被排除在进攻范围之外,连带着整个进攻序列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想要实行这一国策的改变,还需要秦王点头才行。

果然,略略思索了一番之后,秦王还是提出了他的疑问:“如今之世,两强并立,即便是我军不愿与赵军为难,可我军在攻略其他国家之时,赵国难道会袖手旁观?今年周地之战,已是明证,赵国即便是大军在外,也纠结了三国之力而抗我秦国也。来年,我军攻伐之时,赵军来袭,又当如何?”

“我王容禀。”范睢当即说道:“周地者,天下之央也。其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不仅是我秦国东出之要,更是连通着赵国河内之地,加之其富庶之称,赵国不敢不问,也不能不问也。故此,才有了四国联军之事也。”

小主,

“然,我王当知,与三国相盟,赵国乃是承诺不取周国一地,这才有了魏、韩、楚之盟约也。而待我大军回转,袭占宜阳以作据点,赵国也并未发大兵来攻之。”范睢继续解释道:“由此观之,赵国只是惧我得利太多,而非死命纠缠,不欲我得之一利也。”

“而经过魏、楚讨地一事,赵王也该明白,赵秦相攻,得利者乃诸多小国也。若是韩、燕之流也就算了,毕竟地小人稀,即便有所野心,在如今之世,也断难成事。

可魏、齐、楚之三国,皆或为诸国霸主,若是得利经年,未必不会成为除秦赵之外的第三极也。此绝非赵王之所愿意见到之事也。此从赵国强取淮泗并东郡之地,可见一斑。

故,只要我国不触及赵国之核心利益,必能与赵国形成灭国之默契。

而若是能与赵国形成默契,于我大秦而言,一可破我大秦东出之困局,二可破两强相争之难事;于赵国而言,可免两地作战之担忧,亦可不再束缚于魏、楚之盟,可谓双赢。

以赵王之智,当不会拒绝也。”范睢最后总结道。

应该说,范睢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经过洛城一战,至少已经证明了,赵国暂时还缺乏两线作战的能力。

此次作战,要不是临时拉来了四国的联军,极有可能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国收获了一个九原郡,而秦国则将收获整个周地。

而范睢提出的先灭小国,再行决战的思路,却也正与赵括想要的不谋而合。

只不过,在赵括的计划中,还有屯田制度对耕战制度的制度碾压,更有冶铁带来的科技和生产力的碾压,二者相结合起来,那便是从国力到军力的全方面的碾压,而这才是赵括敢于将战事后延的全部底气。

至于范睢的底气,一半还是来自这数十年里,秦军几乎攻无不破的历史战绩。

在范睢的眼中,秦军依旧是那只无敌于六国的秦军,之所以会在赵军的手中吃瘪,不过是因为赵括诡异的战术,以及诸多小国的帮衬而已。

当然,这也不能怪范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