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做不得假,也不需要特别训练。
端看做起动作时的流畅程度,就能看出来大概来。
这似乎在某些年内一直很流行来着,因为武侠功夫片中火。
所以就干脆去武术队中选人,找那些身手利索,长相也不错都出来,
再围绕其来拍摄电影电视剧。
或许,这也是张掣没有采用那些知名艺人,而是找了一水新人的缘故。
不过具体能够从中混出来彻底站稳的,似乎也是寥寥无几。
其余的,就更不消说了。
毕竟,长得高帅,身材也好,有武术根底,动作流畅……
这些元素条件凑在一起,才有可能满足了个功夫明星的美梦,实在太难出头了。
其实《大上海1937》、《上海滩十三太保》这两个片子,题材故事本身还是挺不错,有不少票房潜力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算是形成了个“刺杀”故事的模板。
后面的《十月围城》等,就很明显能看到这两部电影的脉络与影子。
一座城,限定时间,正反双方,身怀绝技,保镖与杀手……
这些元素构筑在一起,其中很有不少有吸引力的看点。
如果会讲故事,节奏安排的好,无疑是很吸引人的。
不过,对于习惯了靠拳拳到肉,赤果上身开战的张掣而言。
营造刺激性场面还行,但是剧情故事方面,就明显偏弱了。
这些,在他那部《上海滩十三太保》,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
“十三太保,一夫当道。浪子富豪,教头快刀、学生少爷、熊虎鹰豹,眼镜烟嘴、长枪难逃。”
沈刚夫、浪子叶不凡、富翁陶大叶、教头、快刀项方、学生关伟、少爷梁少雄、熊立、虎、鹰、豹、眼镜、烟嘴、长枪。
说是十三太保,这就已经十四个人。
而豹又是大豹、小豹兄弟两个,那就是十五个人。
再加上一开始出场的神偷黑帽子,那就是足足十六个各怀绝技的奇人异士。
再加上他们要保护或者刺杀的对象,以及其它配角,
想想吧,一共也就九十分钟的电影,要塞进如此多的人进去,还不是塞得满满当当。
落到每个人身上,也就出场那么三四分钟的时间,再加上还有来场生死厮杀。
哪里还有详细时间,用来刻画讲述他们每一个人的形象故事立场。
注定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样。
无非就是出来露下面,介绍下身份,然后就急不可耐地开始搏杀。
然后败者死,胜者生。
然后胜利者来不及简单收拾下,就急不可耐地奔赴下处地方,再次展开厮杀。
如是循环。
简直没啥故事剧情,完全就是几十分钟的打斗场面合集。
张掣野心过大,非要凑齐他门下那么多得意门生弟子。
看起来明星多了,能吸引更多观众粉丝过来看。
但是落在每个人上的戏份时间却短了,也没什么演技之类的说法,就是打打打。
倒是挺符合张氏暴力美学的特点,但可供咂摸的韵味低了许多。
如果是谢端阳来拍,肯定要将时间拉长,起码抻到一百二十分钟。
要不然就是让人物减少,同时还要分出明显的主次来。
如此才能更好地分配时间。
在安排他们参与这场保护与刺杀的较量中,穿插着讲述他们的故事。
而且,将保镖仅仅局限在身手了得的高手之上,视野未免偏于狭窄了。
完全可以是处于社会底层,不起眼的乞丐、车夫等,因为某些感召,参与进来。
随便想想,谢端阳就能挑出许多毛病来。
不过他今天是来做客旁观,而且与张掣才刚见过一面。
交浅言深,并不合适。
在脑海中慢慢播放《大上海1937》,再与眼前的拍摄场景,相互对照。
这种感觉,就很微妙。
看了一会儿,谢端阳忍不住摇头可惜起来。
在他看来,其实这部《大上海1937》,比之前的《上海滩十三太保》要更有意思。
最起码,总不是在那里一味地打杀。
但是怎么说呢。
这片子明明时间靠后,但画风却似乎比《上海滩十三太保》要更贴近他之前的那些知名作品。
感觉更加狂野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