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认为之前太上皇在金兵围城之际,仓惶出逃,并非有担当的明君,他们对此仍旧耿耿于怀,甚至还有部分激愤的百姓,对于太上皇回京颇为抗拒。”
吴清说着,从袖筒内掏出一沓纸张,双手递到了赵桓的御前。
每一张纸上面,都有明确的记录谁谁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了什么样的话。
而这上面说的内容,都和吴清刚才讲的内容差不多。
“只有少部分百姓,认为迎太上皇回京,乃是陛下大孝之举……”
吴清据实禀告,没有任何添油加醋,也没有任何情绪,就像木有感情的机械一般。
赵桓拿过纸张依次翻阅,仔细的查看上面的内容。
果真如同吴清所说那般,除了上面的详细记录之外,最后一张是大概统计的数据。
根据皇城司的密探搜集到的情报,百姓之中对于太上皇回京持反对意见的占七成,而表示应该让太上皇回来的仅仅只有两成。
剩下的一成是对此漠不关心的人。
看到这些东西,赵桓心中才稍显安慰。
虽然百姓的意见,也并不能代表什么,更不能左右朝堂大局,但是民心所向,确实能让人心中安稳不少。
“朝堂那些人呢?”
赵桓没有对百姓的意见发表任何看法。
他更在意的还是朝中百官对此的态度。
毕竟,真正能造成的影响的还是这些掌握权力的官员。
“在京的官员,在听到太上皇要回京以后,有六十三位派遣亲信之人秘密往镇江送了东西……”
“其中包括,兵部尚书兼枢密院使孙傅,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何栗,知枢密院事吴敏,提举万寿观李回等等,在朝官员六十三人。”
“以及候选赋闲官员一百三十六人,其余散吏数百……”
吴清说着,又从袖筒中掏出了更厚一沓的纸张,双手送到了赵桓面前。
而这上面记录的更加详细,不仅有时间地点,还有派遣过去的人跟当事人什么关系,都记录的一清二楚。
甚至包括当事人指挥他们过去的时候,嘱咐了什么话,都有记载,皇城司的渗透监察之严密,简直恐怖。
赵桓在听到吴清这些话之后,脸色就瞬间阴沉了下来。
他没想到,朝中竟然有这么多官员都在和他那不安分的爹暗通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