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为何生命力如此之强?其实是因为活字印刷的工序很复杂,而且因为材料、成本和精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活字印刷的效率和印刷出来的成品效果还比不上雕版印刷,成本也要比雕版印刷更高。
比如木活字虽然可以重复使用,但也是有磨损的,印得越多,磨损也越厉害,用不了多久就要重新雕刻,而泥活字强度不够,铜活字则成本太高。
所以活字印刷术一直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一般印刷作坊里用得并不多。只有一些字数比较少、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的印刷品才会用活字印刷。
想着想着,赵鸿的脑子里忽然蹦出了一个主意。
大明朝的江南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私塾数量很多,所以百姓的识字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几乎能达到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之间。
而且百姓生活较为富裕,有钱有闲阶层人数很多,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较大,这也是各种通俗演义和白话小说在明代能够大放异彩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印刷业和造纸术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发达的程度,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了,在宋代以前一本书动辄上千钱的售价,而到了明代甚至一两百钱就能买一本简装版的书。
不过即便是如此,书的售价相对于普通百姓的收入来说仍然较高,买得起书的人仍然是有限的,而百姓对各种最新消息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却是有增无减。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呢?赵鸿义想到的这个主意就是办报纸。
最早的报纸就是因为人们对于最新消息的强烈需求而产生的,刊登的主要是一些时事新闻、商业需求和价格信息等内容。
而且报纸定期出版可以对这些有时效性的信息进行更新,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后来报纸才会风靡世界,成为非常重要的传播媒体。
即便是在后世发明了更具有时效性的收音机和电视机的情况下,报纸仍然在各种媒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直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才逐渐衰落。
不过对于此时的大明朝出版业来说,报纸却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全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