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得不将兵力分出一部分去保护第三条补给线,如果那条后勤补给线也被掐断的话,那么他们前线二十万大军将彻底断粮。
虽然可以靠着县城存粮和百姓勉强苟活一些日子,但是终究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而且由于丰臣祯湟对大明帝国的态度过于暧昧,导致他们对于大明帝国军队的行动总是睁只眼闭只眼。
他们也不明白上面的人到底是怎么沟通的?
万一有一天上面突然一合了,那么他们这些杀戮大明帝国士兵的人将会成为上面最好的礼物,然后全须全尾的送给大明帝国处置。
他们太清楚头上这个大将军是什么人了,如果能用他们这些将领的人头去换来一个和平的话,他们大将军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们的头砍下来,然后装到礼盒里,恭恭敬敬的送到大明帝国。
其实他们也能理解大将军的做法,毕竟到了那个位置要考虑的事情非常之广。
两国的国力差距说是天壤之别,已经有些抬举他们自己了。
当然这些将领的揣测,与丰臣祯湟内心所想肯定会有很大的出入。
但是长时间的形象塑造,让这些麾下将领们对他都形成了一个错误的看法。
这个看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过来的。
随着一封又一封奏折递到了徐天华御案跟前,徐天华的眉头也是骤然紧蹙了一下。
虽然东瀛打扶桑,这两人属于狗咬狗一嘴毛,但问题在于扶桑是他养的狗啊!
常言道,打狗还要看主人呢。
东瀛这么大规模的反击,而东瀛方面的内线却一直没有把消息传递过来。
他们不是暴露了就是叛变了,对于徐天华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本来他的策略是以倭治倭,现在被这么一搞,统一的难度直线上升啊!
看来扶桑对于当地的老百姓还是过于仁慈了,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征兵。
这样是不行的,是不长久的。
得让整个地区穷兵黩武起来,大明帝国别的没有,这些淘汰下来的武器那可是多的都装不下了。
到时候在一些合理的价格,打包全都售卖给扶桑,这不就又重新武装起来一批数十万的大军?
只要扶桑还没灭亡,他就有的是办法源源不断的武装扶桑军队。
战术方面不行的话,可以直接控制他们的军队指挥权。
反正新上任的扶桑大将军是大明帝国的老朋友了,听话的很。
这封大规模征兵的圣旨还需要些日子要抵达扶桑,索性便将第二批登陆部队一起打包送达,也让林方正能在扶桑挺起腰杆的当家做主。
至于东瀛,就让他们先得意两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