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找不到更好的粮种,可以免除天下百姓忍饥挨饿的现状……
秋月可不就是因为家里的粮吃不饱,嫌弃秋月,把秋月给丢出来的吗?
诸老大人觉得,只要种的粮产量够高,
大家不会再饿挨,那么像秋月这样的孩子就会少许多许多。
他见不得百姓忍受饥饿,甚至还因此丧命。
他更不愿意见到孩子们被无辜丢弃,最后求生不得,成为野物的口腹之食。
奈何,有些事情,不是人定下目标后经过努力,就一定有成果的。
显然,诸老大人就是这种情况。
“一样的,哪怕祖父生前没有看到,死后,他地下有灵,亦会高兴。”
诸寻桃安慰秋月,也是在安慰自己。
诸老大人活着的时候,诸寻桃倒是不介意暴露自己,
愿意让诸老大人发现,她对农事的研究颇深。
但是诸老大人空有一片善心与赤诚,做事却欠缺了一些章法。
诸寻桃不止一次提醒诸老大人,他做事的先后顺序出了极大的问题。
所有研究都是需要经费的支持,因为试验是极容易失败的。
甚至在第一次成功之前还有着数不清的失败。
没有经费,怎么坚持研究?
农事不是说种地种得勤快,种的更多一些,每天照料得仔细,粮产就能大幅度提上去的。
这样的精心伺候,粮产能多,但多得非常有效,怎么都不可能达到诸老大人要的效果。
这种情况之下,不该是种苗之后的后续工作做得如何,
而该是在第一步发芽之时,就做妥当的处理,才更有助于禾苗的后期成长与结果。
诸寻桃的这套理论在现代已经成熟得不能再成熟,
甚至是人人已经接受习惯的法则。
很多时候,大家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步骤,
大家只是习惯了这个做法,然后知道这么做好。
诸寻桃更清楚的是,现代的粮种不是大雍朝的粮种可以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