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郎君果然大手笔

并汉 做梦中 4789 字 14天前

董先婉转回绝:

“不知大贤良师之致太平该如何实现?”

张角用太平经言回答:

“经中有言:学而不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

“又言: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

“故金城九重不如事一大贤也,是故古者圣贤皆事明师,以解忧患也!”

“角不才,愿为贤良,以一日之明,领亿亿众星。”

简单说就是,听我的!

董先以此为机,指出:

“良师此言差矣,天下人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只要亿亿众星,愿齐心协力,那照亮世间,时日可待。”

“因此,先认为,要想致太平,需人人愿意致太平,愿意团结起来一起致太平。”

“而不是你叫我致太平,我才跟你致太平。”

但随后又口气稍软道:

“其实先对良师有此宏愿,也心生佩服,对致太平之事,也甚为倾心。”

“但只靠一日一师,若是有遭一日,这一日一师有了不测,那致太平大业该如何进行?”

你若不在,没人引领,大家该怎么走?

是呀,我若不在,你们该怎么走下去?

张角愣住了。

人家董先讲的是事实,自己虽然也做了安排,但自己的两位弟弟跟自己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这……”

董先见张角有些迟疑,于是趁热打铁:

“不若,你我以太行山为界,以各自的方式,实践如何致太平!”

这小子胆挺肥,老子从熹平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奋斗了那么多年。

你想跟我比,还嫩着呢!

张角胸有成竹,这短短不到十年,已经有三十六方,数十万弟子,上百万信众。

他可是本钱很雄厚的咧!

“可有期限?”

“不妨以十年为期。”

小主,

“可有赌注?”

“十年后,若我不如你,到时我加入你。若你不如我,你便加入我。如何?”

“以天下为注,先郎君果然大手笔!”

张角心想:

离甲子年不到十年。

按眼下局势,宫中也有宦者内应。

时机一到,席卷天下有何难!

这唐周说的果然是对的,这董先一心只想在太行山苟营。

而董先则思考:

扛着道旗果然好用。

我承认你的理念不错,我也愿意做。

但你的方法不行,我想用自己的方法。

而且提出了一个两全的方法。

并不是永远拖下去,而是让你看到吞并我的机会。

十年,能赢我,我就服你,跟你混。

如果十年后,你还在,那么冰鉴之眼带来的历史记忆也将不一样了吧!

到时加入你也未尝不可!

俗话说,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加入。

这样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太平道来说,代价最小。

况且,现在还有许多事情比太行山以西重要得多。

太行山以西外族多,人口少,资源少。

相反,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南,那才是需要用心经营的地方。

两人都是这么想的,一个想苟,一个想营。

所以两人暂时达成共识。

“唯一要求是,今日之约要保密!”

董先提出自己的要求。

张角想了想,也是,自己和一个九岁总角小儿对赌天下。

这事若是传出去,的确不好!

“诺!”

董先转向褚燕,褚燕也点点头。

对董先而言,在乱世彻底乱之前,自己可不能和太平道扯上太深的关系。

一来,自己没本钱耗,比如在朝廷内没有宦者给自己撑腰,在地方上实力不像汝南袁氏可以操纵黄巾。

要知道官渡之战,汝南黄巾就是听从袁绍指令,在曹操后方给曹操捣乱的。

二来,从184年光和七年张角三兄弟的黄巾起义失败后改元中平,到207年建安十二年乐安黄巾徐和、司马俱等攻克郡县被夏侯渊讨平。

这二十几年的黄巾屡次闹,但闹完之后,再无黄巾记载。

这说明黄巾有内部深层次的问题,不改,就无法成事!

所以,董先不能过多牵扯进去。

这场赌约,能不外泄就不外泄。

虽然无论输赢,赌约外泄都能为自己扩大影响,但也会增加风险。

你让那些支持你的人怎么看?

你让那些不支持你的人怎么看?

随后张角提出,刚刚在门口看到褚燕看的书,十分好奇。

董先心想,时机到了!

以太平道现在的力量,应该可以和垄断知识的士族一较高下吧!

而这个士族阶层便是让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算是我帮你,也算是你自己帮自己。

互利共赢!

于是开始热情推销自己的印刷书。

“大贤良师果然眼毒,一眼就看到实在之处!”

“这是我先锋部曲专用的识字书,可以保证不管人再多,都能接收到我相同的命令!”

“你只有一人,但信众遍布各地,一传十,便有疏漏,更何况,传百传千,甚至传万传亿呢?”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人家董先这话,说到张角心里去了。

尤其是传万传亿。

他听得连连点头。

董先见张角点头,继续说道:

“只要用我这种书,那么不管谁都能看到你的道中教旨!”

“比如,大贤良师口中的太平经,若是数万信众人手一本大贤良师亲注的经文呢?”

“那他们就能在你不在之时,还能按经义行事。”

张角想了想也是,只要有此书,的确可以让所有信徒收到相同的教旨。

到时也省得来回奔波。

而且万一我先挂了,也比较不怕。

于是张角开口:

“不知先郎君,此书作价几何?”

听到张角有了意向,董先便转向褚燕:

“褚兄,借你书一用。”

褚燕掏出书递给董先。

董先拿着书,翻开印满字的一页,对张角说:

“大贤良师,你看。”

“此一页能印三百六十字,字字大小相同,笔划清晰。此字,每十字一钱。此纸,每张二钱。如何?”

“不知太平经字数多少?有何要求?”

张角回答:

“先郎君,我注解的太平经大约一百三十万字,三百六十六篇,分十部,每部十七卷。”

董先放下书,从案几拿来算盘,当着张角的面拨弄起来:

“这样呀,每册太平经按一百三十万字算,需付字钱十三万钱。若是分册分部分卷,则要再加上封面封底。如此书一般。”

说完董先放下算盘,再次拿起书,还翻到书的封面和封底给张角看。

待张角看完,再次拿起算盘:

“这样每册太平经可能需要四千张纸,约八千钱。算下来,每册太平经价格为十三万八千钱。”

小主,

听到报价,张角猛吸一口气。

边上的褚燕也没想到,少主发给自己的书竟然这么贵。

心中不由更加珍惜。

但张角却有些不满:

“会不会太贵了!”

董先满不在乎:

“量多可以打折!”

张角有些好奇:

“怎么算?”

董先提供选择:

“订得多,自然可以算便宜一点。不知大贤良师要多少册?”

张角点了点头,试着问:

“若是五万册,如何算?”

董先拿起算盘,计算了一下,答:

“五万册的话,每册十一万钱如何?”

“若是二十万册呢?”

张角也是狠了狠心,咬了牙再报一个数量。

“二十万册,每册七万钱。”

董先也是狠了,一下打了对折。

“二十五万册呢?”

张角再问。

“二十五万册的话,每册六万钱,这个钱是底价了,不能再少了。”

董先拉出红线。

张角见状,也不再继续,说道:

“那你算算,总价多少?”

董先拿出纸笔,按二十五万册,每册六万钱,配合算盘计算,一会工夫就算好了。

“每册六万钱,二十五万册,共一百五十亿钱。”

“平均算下来,二十字一钱,纸张免费。”

“大贤良师果然厉害。若是行商坐贾,那还有市籍商人什么事呀!”

嘴儿甜甜好处多。

这董先不经意的夸赞,让张角内心也有一丝成就感。

毕竟已经从一本近十四万钱,砍价砍到六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