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老实交代,黑夫教的吧?

这和秦法就没多少关系,而是皇帝权力的小小任性。毕竟皇帝凌驾于法上,他要抓这俩人谁敢不从?

“若朕执意要杀他们呢?”

“君要民死,民不得不死。”扶苏则是气定神闲,抬手回礼道:“若上因公杀张耳,则当杀。若上因私愤而杀,臣以为则需慎重。上曾教臣,若为大局则皆可弃。”

这同样也都是黑夫教的。

秦始皇喜好打破砂锅问到底,可没这么好糊弄。这时候扶苏就得分析利弊,再将处置权交还给秦始皇。不论说的是对还是错,他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未来的他是皇帝,秦始皇不可能要求扶苏与他完全相同。只要言之有物,便算过关。

“张耳陈馀乃魏地名士,在当地素有贤名。昔日郑国为韩间,丞相李斯献逐客书。关中遂有郑国渠,令千里沃野。臣尝闻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若上为私愤杀张耳陈馀,则于国有患。若上破格赦免此二人死罪,便能得魏楚等地归顺。”

扶苏是引用谏逐客书的内容陈述观点,他并没有明确让秦始皇去做什么。只是分析利弊,告诉秦始皇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

“你是说朕公私不分?”

“臣并无此意。”

“昔日秦国伐魏,张耳陈馀率众抵抗。大梁被破后,张耳则远遁他国,游说诸侯合纵反秦,妄图复国。为破其合纵,顿若佩太阿剑远至各个诸侯。此二人害秦国耗费更多力气,这是私愤?”

秦始皇会通缉这俩,可不仅仅他们曾在大梁反秦。而是大梁城破后,他们逃至他国继续策划反秦。再往后就是隐姓埋名至陈县,还能当上里监门,摇身一变成了斗食秦吏。

这俩有此本事,秦始皇倒并不生气。他气的是陈县当地县吏,简直就是群睁眼瞎。他通缉张耳这么多年,结果当地县吏却都未能寻得。如果不是与张耳勾结,那就是昏庸无能!

这些人,全都有罪!

“那还请上以秦法绳之!”

“你在激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