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昔日见到的那个神秘人,就是他吗?”
阿盛想了想,感觉郦先生的推理很有道理。然而,前面的谜团虽然被揭晓了,新的问题却又浮现了出来——对方不惜自爆家门地搞这一出,是为了干嘛?仅仅是想逼自己见一面吗?
但很快,他就有了答案,并瞬间感觉毛骨悚然!
对方是来公开劝降的!还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让自己根本无法发作!
阿盛不得不佩服起鬼谷学派及其门人来:王敖所说的“量权”,在他以理工科的视角看来,有种定量分析的意味。这是要衡量天下各种因素,并做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
而王敖在众目睽睽之下,带领学子们分析来分析去,最终却要指向一个结论——秦国力量最强,必然要一统天下!
坦白来说,这个分析没有什么大问题...想必这也是鬼谷门人投身大秦,为始皇效力的原因吧!
但如果今日在稽下学宫,不能对此言论给出驳斥的话,怕是学子们的思想会乱掉!如果大家都“识时务者为俊杰”了,那么谁还会陪阿盛去抗秦呢?齐相怕是要担心身后的投降派或带路党了!
好毒的阳谋!
“先生此言确实很有启发性,然而不知道‘仁义’这一点,又该如何去‘量权’?”
就在阿盛发愁之际,有位学子挺身而出,让他看到了希望。
“哦,汝乃何人?”
“在下孔鲋,为孔门之后,魏相孔谦之子。”
“这是孔子的后人?”
阿盛顿时大惊。一来是因为此等人物居然也在稽下学宫进学,二来则是这位孔鲋与他印象中的后世“衍圣公”简直是大相径庭——人家的身段不仅不柔软,看样子还敢为天下先,颇有侠义之风。
他哪里知道,这位孔子的八世孙原本会是“鲁壁藏书”的主人公!他将在始皇下令焚书之时,将儒家经典藏入孔府旧宅的墙壁中,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宝。又会投身到陈胜吴广的起义当中,在与章邯的作战中战死!
“哈哈哈!仁义?恐怕没什么价值!你们儒家总是期盼仁君,我倒要问问,近百年来有比宋襄公更加‘仁义’的君主吗?他对楚军倒是讲仁义了,可是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