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北宋元丰三年改任沧州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
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北宋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小主,
北宋元丰五年擢拜中书舍人,曾巩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
同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北宋元丰六年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终年65岁,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主要成就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
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推动抚州学风。
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曾巩的一生成就很多,称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又称其文纡除而不烦,简奥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巜宋史.曾巩传》还称他“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
宦学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个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个兼顾弟妹于艰难之时的好兄长。
《醉翁亭记》曾巩的名作,便体现了他的文学理念同时更展现了他的造诣与才华。
曾巩写作这篇文章的灵感与背景是源于欧阳公在滁州西南一泓泉水旁修建的亭子,在曾巩托物言志寄情于景中通过赞颂欧阳修顺理成章地牵引出他“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的思想与理念。
写景记游并不是他写作的真正意图,而是想借此文抒发儒家关心政治与积极的人生意识。欧阳修即使被贬滁州也不改自己的内心与志向,他忧国忧民,表面悠闲地于亭中游览,心中却澎湃着激越清明的政治豪情。这才是曾巩真正想要表现和书写的。
曾巩倡导新古文,专业能力强,文以明道文,以似道才华,卓着丰富旷达。
除《醉心亭记外,曾巩的《游山记》《道山亭记》《墨池记》等无论写不写景,抑或写景多与少都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极刻画之工,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除了“唐宋八大家”之名曾巩还是着名的醇儒。
他推崇恪守儒道,为此在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寺院记和学记类。
曾巩写这些并不是为赞颂而是要批判,因为曾巩的儒家理念与当时社会佛教兴盛的现实是相违背的。所以曾巩不止一次写文批判佛教表达不满。
文字中也尽显曾巩文学理念中“文以明道”的宗旨,经历人生大悲大喜的曾巩,历练出淡泊沉稳的性格,这些特质也纷纷内化进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从容踏实,客观冷静的文学气质。
除了散文,曾巩在诗词方面造诣也极深。有存诗400余首,曾巩的诗词囊括纪实诗,咏史诗,离别诗等诸多形式体裁。诗词中往往也呈现出他或恩泽天下,救民济世或劝慰失意,借诗抒情的情怀。
如《西楼》《城南《咏柳》均为景抒情的佳作,《宋史曾巩传》中曾评论曾巩的作品:“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他在宋代那样一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在欧阳修,王安石的光环下,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而是一心坚持做自己所做,爱自己所爱,这样的曾巩自成一家,唐宋八大家之定位实至名归。
《醉翁亭记》在后世编入教材或课文中,成为必读,必背的散文,除此之外他的诗词也有编入《唐诗宋词五百首》中。
咏 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