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大宛王的儿子,一个也算得上是国舅了。”维正笑道。
“正是。”如意道,“所以朕才愁的,大宛就那么大,划匈人的地给他们怕是匈人和燕国都不会同意的。”
缘来凛熙的哥哥和凛然的亲哥是表兄弟,但借着凛熙的关系效力中央军,又因在秦国连打胜战,这看来是不得不赏了;另一枝的大宛王有儿子,便处处感到威胁,更别说以后若是凛熙生下儿子了。
“大宛本就是小国,一直依附匈人,未曾出过创业之人;这次弃暗投明是帮了桓祖与朕不少,又一直乖顺,朕也不愿苛待了他们。”
“有奖便有惩。”维正道,“大宛确实帮了不少,燕王也赏了不少,大宛依附九州,也会昌明隆盛。梁国已撤国,不如,将大宛王父子赏封梁国,设立郡县,就叫,梁,安,郡。大宛旧地就留给凛熙的哥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如意笑道,“‘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样也不怕这兄弟会不会打起来了。”
“这是大宛。”维正道,“其他的呢?”
“摆夷?”维正道,“舒显将军还在驻守摆夷,他是舒太后的族人……”
“舒将军有功,皇上不能因旧事苛责太过。”维正道,“您是皇上,要为大局着想。”
如意听罢目光远眺,在九重城外,天京的明月岗上,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正在修建一座小庙——只是一座小庙而已,维正警告过如意,胡婉妃不得入皇陵,如意权衡再三,只得小声建庙。
“摆夷不是最重要的,蓬莱也不是,这些都是小国,”维正道,“百越才是掣肘之患。”
“九州为枝,四夷为叶;四夷茂,则九州盛;四夷盛,则九州亡。”维正道。
“朕曾听过梁王已经同百越议了和,”如意道,“平陵郡也被梁王送了出去。”
“梁王狼子野心,觊觎神器,但谋略还是有的。”维正道,“百越一直都是九州的大患,着眼于阳阿郡和平陵郡,意在蚕食。桓祖久居北燕所以无暇顾及,一直放权给梁王,梁王不愿用自己的梁军,便想了一个好计谋,眼下,正是摘果的时候了。”
“还请先生明说。”如意起身为维正倒茶。
维正同如意同窗而坐,静静道,“吴国的桑最好,故而蚕最壮,蚕壮而丝贵,做衣裳是最好的。”
如意看向自己的衣袖,上头用金线绣了龙纹,自己的衣裳确实是吴国进献的,此外,中央军最好的衣料也都是来自吴国的。
“新的百越王爱丝绸,梁王便送了桑苗和养蚕人去百越教授养蚕,丝贵而粮贱,百越便伐粮田做桑田。”
“没了粮田要怎么吃饭呢?”如意问道,“平陵?”
“正是。”维正道,“平陵郡名为百越,实则九州人治,为的只是种出了粮食送去百越换丝物,已有好几年了。”
“所以,”如意道,“只要停止与百越的贩易,百越战与不战,都得败。”
“是了。”维正笑道,“依我看,战一战,是最好的。”
“哦?”
“不战而议和,双方平等;战胜议和,百越就是案板上的鱼肉。”维正道,“昔年愍皇后与百越议和,但在议和前修了一道灵渠,阳阿到平陵。要想战百越,这道渠,便有大用处了。”
愍皇后便是舒湘月。
“我明白了。”如意颔首道。
“域名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维正喝下一口茶,道,“皇上只需要做到前两句就行了。”
“孟夫子的话不对吗?”
“孟夫子的话很对。”维正道,“只是得拆开来看。此天下非彼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天下是九州的天下,不是百越的天下。九州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是为王道,百越天下是以兵革之利,是为霸道。”
“大国常毁于内乱。”维正继续道,“所以皇上您最重要的是礼纪朝纲,这才是您治理天下的所在。小国常亡于外患,正如瀛洲为蓬莱所吞并,小国若是长成大国,就会同西夏一样,妄图吞并九州。”
“所以隋炀帝才会不惜废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
“是。”维正道,“但退一步,与民生息也是要的。”
“文景之治。”如意为维正斟满茶,道,“隋炀帝内圣不足,才会......”
“是。”
“谢先生指点。”
几日后的天京城热热闹闹得如同过节一般,缘来是摆夷瀛洲和天姥的使者来朝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