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甚独 华发半生 2636 字 26天前

萦芯简单教给三娘他们的,是后世北国暴雪时玩乐建的冰雕或者半圆形的雪屋,现在城外地面积雪虽然多,却因气温不够低触之即化,没夯实的地面与雪中间都是泥汤,眼下根本没法实施。

然而,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伟大的。

现在城外的“雪屋子”是用几件冻硬了的湿夏袍,或者移民们带来的布匹,依着树干搭成的简易帐篷。

帐篷外厚雪堆积后,虽然能御雪、能抗风,却因布料不防水,不能烧火取暖。帐篷里面空间也非常小,只容得下那妇人抱着孩子坐在一堆竹简上。

不过听完的阿善又是一脸茫然,三娘回到火堆前对着文士皱眉道:“这也不是长法啊。”屋里又黑又潮,根本没法久待。

铜壶里的雪化成了水,文士烤着火堆淡淡道,“活过一时是一时吧。”

反正文士没赶他们走,三娘便带着阿善去雪厚人少的空地去实验夫人说的“雪屋子”。

只有简单概念、没工具的两个半大孩子很快就被冷雪教做人,铜壶里的水刚烧出白气就跑回来烤火了。

文士冷眼看俩傻孩子折腾,回帐篷取了个皮水囊,倒出凉水后把热水灌进去,给妇人取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蹭火堆,阿善特别有眼力见的再给文士装了一壶干净雪,可两卷诗经已经快要烧没了。

三娘不得不把《诗经·五》也续进去:“这竹简都很值钱,怎地不卖了换柴?”

文士奇怪的看着她:“你见到有出城卖柴的?”

三娘哑然。

在广固没有人脉的移民们是不许进城的,就是有钱,也早几日就因城外远高于城内的物价耗空了。何况书的价值可大可小,卖柴的又不识字,根本不敢拿几天的劳力去换不知道能兑成几斤粮的书。

天越发黑了,留给两个半大孩子可以腾挪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

在文士这里蹭了火又蹭了盏热水下肚,三娘和阿善再次离开短暂的温暖,朝着未知的将来走去。

有书可以烧,有足够衣物可以搭帐篷的文士,是移民里的富户。

更多的移民在直道上来回走着,以运动抵御寒冷。

得亏这三两日的能在南门外混到一碗稀的,不然移民们哪来这体力呢?

三娘环视一圈儿,喘着白气问阿善:“快到顾氏农庄了吧。”虽然之前为了作灾民安置计划往来多次,可都是坐在牛车里,三娘不是很认识路。

阿善踮脚看看,“应该快到了。”

一个抱着孩子走过的女娘听见他们对话,打着柳的湿发下,一双麻木的两眼翻出一丝冷:“别去了。有名有姓的农庄都有庄汉巡逻,硬闯的打了一顿扔出来都算轻的。”

与三娘对视一眼,阿善一咬牙,三两步抢了三娘一个身位,扬声道:“那庄汉还能比咱们人多?又是打仗又是迁民,如今这样大雪……天不叫咱们活了,难道咱们自己不能求活么!”

=====有话说写不下就放正文里的注释,基本来自度娘,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①以戒为师:迦牟尼佛将入涅盘时的遗训。后来“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迦叶尊者召集五百位证果阿罗汉(高阶僧人,各个有上天入地大神通)将佛陀45年所说所做整理出来,分为两大类:僧团戒律仪轨(包括戒律和仪制,最终成《八十诵律》,就是律藏)和日常言教开示(最终成《阿含经》类似《论语》总“子曰”开头,佛陀开示总用“如是我闻”开头,就是经藏)。律藏+经藏就是《大藏经》的雏形。不过因为当时都是口口相传,随着佛教发展,不可避免的“部派化”,最后形成各种“论”。后来,律藏+经藏+论藏就成了咱们常常听到的“三藏”。

②贫道:佛教传入中土的一开始依附于道教,因此佛教徒借用道教术语以“贫道”“道人”自称。佛教在南北朝时期逐渐壮大独立,在唐代产生了专用自称“贫僧”。到了元代,“贫僧”最终取代“贫道”,最终成为佛教徒专用自称。例如:《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五》(488年僧伽跋陀罗与沙门僧猗(或僧袆)共译于广州竹林寺):比丘唤来示金银,语卖衣钵人言:“贫道须此衣钵。”

③不捉金钱戒:僧人不得储备、使用金钱,不得接受金钱供养,寺院不设功德箱,禁止放钱,彻底杜绝僧人摸钱隐患,安心办道。

④鞶囊(pán náng):古人用以盛手巾、小刀、火石、官印等等随身细物,直接挂在腰带上大概到膝盖左右长度的小腰包。男鞶革,女鞶丝。也是女性佩戴的香包的雏形。平民官员都能用。只是因为佩戴者身份不同,材料和纹饰有礼制要求,比如官吏用来盛印绶的革制鞶囊,可能是帝王赐下,例如:汉·班固《与窦宪笺》:“固于张掖受赐虎头绣鞶囊一双。”,所以也算是表明佩戴者身份高低的配饰之一。

⑤火燧: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取火器,多是铁片和火石组成,就是最原始的打火机。不过我们汉人在南北朝发明了火折子后用的少了。之后一直流传于游牧民族,清朝盛行过一段时间。

套个盾,以上关于宗教等释义请不要关联现实,Thanks?(?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