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甚独 华发半生 2214 字 26天前

“呃……还请师兄教我。”萦芯只能也转为正坐,虚心求教。

“《礼》,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后经西汉戴圣编纂成记,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共二十卷四十九篇。虽世人多有治《礼记》,然其所书之意浩如烟淼,终其一生怕也只能窥破一二。是以为兄也只专注于《大学》、《学记》二篇。”

全德说完这一堆,自见面起就守礼垂视的两眼骤然抬眸直视萦芯,“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所谓礼,就是截断长的接续短的,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表达敬与爱的文明,并养成坚持仁义的美德。语出《荀子·礼论》)。

礼,从来不只是循规蹈矩,当论其是非,不当以人废。礼是对神、对鬼、对上、对长、对平、对下的敬于节。终《礼》全记所书,为的都是使人别于禽兽,令不知如何敬畏的人表达敬畏,让不知如何节制的人明白何时该节制。已经明悟何为敬与节的人,哪怕全无礼数,也不是无礼之人!而心无敬与节,便是礼行得再繁复,也是无礼之人!

师妹虽心已识礼,可先前之问却暴露师妹并不明礼,这都是不学之过。

这也无妨。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君子不掩盖自己的短处,不懂就要问,不会就要学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zhì》)。从明日开始,师兄日日来教你礼与史。”

听着全德中气十足的说了一堆礼,萦芯竭力制止自己不要漏出呆相,微微垂目思索,想再做最后挣扎。

石氏收回对夫君的满目崇拜,见她如此,微笑着道:“石氏一族也是治《礼记》,若师妹还有顾虑,嫂嫂可休书请家中小辈来与师妹同学。”

萦芯一惊,心想可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多一个学生就多一份卷,她还是老老实实的接受一对一授课吧!

终于放弃挣扎,萦芯恭谨一礼:“萦芯受教,多谢师兄。”连多了一个学科也接受了。

全德有教学经验,深知为师者教授一到十,所学之人可能只领会了三,或者十三,是以并不放过她:“为兄刚才所述,师妹可有心得?”

才教完就要考,萦芯只得仔细思考之后答了一句:“师兄所言之礼是一种秩序。”

石氏一愣,还不太明白师妹的意思。

全德的神色却突然变得慎重和激动交杂。他还没体会到父亲口中所说师妹的闻一知十,已经体会到了她的一针见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沉声问:“你觉得用礼做秩序是好还是不好?”

“秩序本身并无好坏,有好坏的是执行这个秩序和被秩序管辖的人。”

萦芯一句话,令全德沉思足有一炷香时间,而后对着她恭谨一礼:“今日方知,何为教学相长。”

微微一笑,自觉嘴炮扳回一城,萦芯站起身,请大师兄夫妇移步宴厅吃午饭。

也不知多久之后,萦芯才能明白,两世为人的她在此时此地说的这两句话,是华夏文明再积蓄两千年之后,形成的浩如烟海的世界观倒灌回了起点。

全德治的《礼记·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观的着作,其中心思想是认为人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为顺序,可以达成“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这大概也是作者曾子认为儒学可以让所修之人能达到的、最崇高的目标。

从十三岁起,全德把“礼”当做物格了十多年,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走过了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阶段,第一次往下一阶段治国走的时候遇到了阻碍,如今来到都城也是想第二次尝试踏上“治国”这一阶段。

结果就被小师妹一句:“礼是秩序。礼本身并无好坏,有好坏的是执行和被管辖的人”给踢回了原点!

由此引申,好和坏这两个定义也是因“人”而异了!

古之好,今为坏;彼之好,吾觉坏……

突然陷入“绝对”和“相对”这一哲学思辨里的全德发现,自己的“礼”根本没格明白!他以为自己已经走完“八目”的前半段,实际根本没有迈出一步!

席间,萦芯与石氏说了许多广固的风土人情,一开始全德不加入话题她还以为他是守“食不言”的礼,慢慢的萦芯发现大师兄吃着吃着就发起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