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会跟他打招呼,而他总是面带微笑,礼貌地一一回应。他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一般温暖人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顾安其实就是宣阳县土生土长的人。当年,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通过了宛春府(今澳大利亚穆雷市)的县谕先生考试,并顺利地被分配到大风镇担任教师一职。对于这份工作,他充满了热爱与执着,因为他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大风镇这里的百姓却格外善良质朴。当这位远道而来的教书先生踏入这片土地时,他们用最真挚的笑容和热情迎接了他。在过去的两年里,他几乎未曾遭遇任何困境,每当遇到麻烦时,镇上的居民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受到如此善待的顾安心怀感激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他竭尽所能,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这群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因为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而教育则是通向未来的桥梁。

东宋朝廷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曾经实行过非强制性的三年学习制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策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学习制度。不仅如此,朝廷还大力推广教育,几乎在每一个县城都设立了学堂,甚至连一些富庶的乡镇,如大风镇,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府。

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东宋朝廷有着深远的考量。他们明白,只有让更多的人识文断字,才能拓宽人才选拔的范围。如今的东宋,不仅仅是官府需要各类贤才,天机院、军队等重要机构同样对人才求贤若渴。

东宋的军队已实现全面职业化与火器化转型。线列阵形作为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战术体系,对士兵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尤其是知识水平方面。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士兵才能准确理解并执行指挥官下达的各项指令;否则,若士兵目不识丁,则难以领悟这些复杂的军事指示。

尽管东宋朝廷曾担忧开启民智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叛乱,但当前国家正处蓬勃发展阶段,国势强盛。而历来让各朝各代忧心忡忡的土地兼并问题,对于此时的东宋而言并非燃眉之急。

原因在于,目前东宋人口相对稀少,广袤的世界尚待开发,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极为充裕。有人或许会质疑那些土地属于他国所有,但东宋朝廷坚信:只要将当地居民尽数驱逐或消灭殆尽,那么这片土地自然便归其所有。

顾安走着走着,看到前方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好奇地走上前去,发现是一个老人在卖字画。老人的画作栩栩如生,引得众人赞叹不已。顾安拿起一幅画仔细欣赏,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这时,老人注意到了顾安,他微笑着说道:“这位公子,你对这幅画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