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也不对,之前的监察院在内阁的治下,很多事放不开手脚。
朕准备让你成立一个和内阁、军机处、法理院平级的新监察机构。
它有权监察不法官员的权利,也有监督内阁、军机处、法理院等部门的职责。”
诸葛亮微微颔首,深思熟虑后道:
“陛下英明,此举必将大大加强朝堂和地方的监察力度,维护公正与清廉。臣会尽快着手准备,挑选刚正不阿、有能力的官员组建监察院,确保监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小主,
阿斗心道:“以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和极高的道德水准,组织好监察必然轻而易举。”
他道:
“朕还准备成立一个预算、审计机构,专门核定从内阁到地方府衙的行政规划!
尽可能的量化政务审核标准,杜绝各级官员胡乱规划、胡乱建设。”
诸葛亮拱手道:
“陛下英明。”
其实,华夏自古就有审计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上计制度】。各级地方官厅对所辖区域的人户、田地的增减,财物、赋税的出入等情况,汇总编制成册,逐级上报直至朝廷审查考核。
秦代将上计制度法律化,比以往更为明确具体。其中,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的《效律》,共60支简,律文首尾完整,是有关核验官府的物资财产和审查会计账目的律法,是一部专门的财经法纪处罚律法。《效律》规定:“计用律不审而赢、不备,以效赢、不备之律赀之,而勿令赏(偿)。”
由此可见,当时审查之严格,同时也体现了审计的法律地位。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上计制度,成为朝廷控制地方、考核地方官吏的有力手段。
曹操为注解《孙子兵法》所作的《〈孙子〉序》中,第一次出现了“审计”一词。
但上计制度不严密,地方官员维护本位利益,难免舞弊,难保数据真实。朝廷不可能就地稽查,出现“流民不考”“耕地不实”“钱谷计谩”等恶政,致使上计成了一牍空文。
现在,阿斗要建立一套从上到下的审计体系,只是还没想到合适的人选。
诸葛亮等人也没有自告奋勇,这个话题就此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