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武松就知道了答案,酒桌上,孟昉亲手为武松斟满了酒,自己先干为敬,然后道:“武大头领,杨先生说,你打算在昌国县建五座学堂,还管吃管住,真有这打算吗?”
武松立刻明白究竟,豪气冲天道:“如果不够,那就建十座!二十座!”
孟昉大喜:“天可怜见,昌国县的孩子有福了!”
武松不禁暗竖大拇指,真看不出来,杨邦乂还有这个本事,不迂腐,懂变通,很好。
谁也没想到孟昉的酒量这么差,或许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喝了七八碗酒,孟昉就开始之乎者也起来,武松细听,这老夫子竟把《论语》背了一遍。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背完最后一句,孟昉躺在自己那张木床上便呼呼大睡起来。
孟康见大哥人事不省,连敬了杨邦乂和武松几碗酒,道:“多谢两位哥哥,我大哥被朝廷伤了心,迷了神窍,现在算是解开了。”
杨邦乂也有了醉意,道:“孟兄可清醒得很呢,他所作所为,远胜于我!我今后便留在昌国县,陪孟兄一起教书!”
武松心道,别啊杨哥,我还指望你帮我治理州县呢,你这样的大才教书不可惜吗?再说,你那两个孩子咋办,总不能也扔在岛上吧。
几人就在孟昉的屋子里凑合睡了一夜,次日便开始返程。
这次昌国县之行虽只是走了这么一趟,其实收获满满。据孟昉说,昌国县四面都是渔村,拢共住着几万人,具体数字不详。岛上渔民民风彪悍,常年在风浪中磨练出来的胆气非常人可比,但昌国县颇有教化,敬重读书人,这也是孟昉能留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昌国县不缺海产,其他什么都缺,粮食、工匠、铁器……自朝廷弃管以后,往来商船也少得多了,渔民们只能拖着船去镇海、慈溪、宁波、奉化等地卖水产,每每被当地地头蛇盘剥,好东西也卖不上好价钱。
武松越听越是高兴,他最怕这里的人什么都不缺,衣食俱丰就不好拿捏。
回去的路上,武松和杨邦乂一直都在认真谋划,如何能尽快入驻昌国县,越早入驻就越早获利。然后,杨邦乂也由此得知了梁山的规模及动向,这一惊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