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西晋出兵

李旭后来也想通了,自己着急也没用,改变不了什么。还是要用这仅剩的九年,把大明的大方向定下来,至于说如何防止叛乱?那只有用制度来制衡了。

现在首要任务是尽快完成中原的统一,然后对军队进行改革,临阵换将都是大忌,何况是改革军制?现在是坚决不能动的。

前线的战报都会尽快送到京城,由于距离原因,战报会比前线实际情况晚几天,但也差的不多。

首先是北线战场,徐荣得负责北方的安定,还得拖住北魏,北魏朝堂还是一如既往的互相掣肘,不过在尔朱荣和拓跋宏的双向施压下,他们总算是消停了会。

毕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以大明对付世家的手段,岂会让他们有好果子吃?为了守住自己手中的利益,他们也得对付大明。

各家是出钱、出粮、出兵,纷纷交给尔朱荣统帅,尔朱荣看着手中这二十万大军和海量的资源,长叹一声。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当初大明还弱小之时,各家从来没把大明放在眼里,对他是处处掣肘,就算是后来的五国伐明,各家也是各怀鬼胎,从来没有统一过意见,要不然岂能让大明发展到如此地步?

如今大明拥有千里沃土,谋臣如云战将如雨,光军队就两百万之多,北魏拿什么打?拿头吗?就一个北方战区统帅徐荣,手里就握有三十多万大军,防御大明北方区域的同时,还能有余力对付北魏,这仗怎么打?谁来教教他?

北魏除了地方常备部队、京城守卫部队和各个重要关卡之外,这二十万兵马就是最后的家底了,尔朱荣不敢大意,一旦这二十万大军再损失殆尽,那北魏彻底没了翻身的机会了。

经过一番衡量,最后尔朱荣决定采取兵分三路的策略,北魏和大明在北方接壤的只有萧关和壶关,在关中地区接壤的则是函谷关,这三座雄关尔朱荣一座都不想碰。

可为了给南陈减轻压力,他还不能不打,鸡贼的徐荣掌握绝对兵力优势的前提下,还采取守势,尔朱荣气急只好下令攻打关卡。

可大明的关卡岂是那么好打的?有曹仁、郝昭等当时守城名将镇守的城池,别说尔朱荣这么点人,再多一倍也打不下。

双方进入消耗战,明军居高临下守城,占据绝对优势,更是有火炮这种大杀器存在,北魏只能用人命填。

双方打了半个月,眼看草原的战事都快结束了,北魏没有打下任何一座关卡不说,还损失了七八万人,虽然大明也有损失,可对比北魏,那三四万人的伤亡,在徐荣看来都无伤大雅。

而且大明医疗条件是诸国之中最高的,大明的伤兵恢复率同样是最高的,这三四万人,经过几个月休养,起码还有上万人马活蹦乱跳的重新参战。

北方草原的战事,尔朱荣不是不知道,可惜北魏空有偌大地盘,却没有成建制的骑兵,七拼八凑也只有一两万骑兵,这点人到了草原也是送菜罢了,尔朱荣直接放弃掺和草原战事了。

在北魏和大明僵持阶段,大明其余战场也开始了激烈的攻防战,大明此次的目标首选南陈,其次南汉,最后南楚,这都是大明的进攻目标,出动这么多兵马,消耗这么多物资,如果没有灭掉几个国家,别说李旭不答应,各战区的将军也不会答应。

在大明这个内卷严重的地方,没有参与灭国之战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将,那些统帅更是得有灭国之功在身才行,在这种局面下,他们怎么会放过南方三国。

偏安一隅的西晋也出兵了,他们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哪怕是李存勖再不愿意,他也不得不让李存孝带兵出征了,相比于可能出现的夺权来说,在灭国的危险下,这些都不算什么了。

其实这只是李存勖的疑心病而已,李存孝会造反吗?答案是不会,就凭李克用对李存孝的重用,还有李存孝的性格使然,他就不会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可你没有这种心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觉得你是个威胁,那你就有罪。

李存孝带领大军一路疾驰来到魏博大营,明军镇守魏博大营的是中生代名将——夏侯尚,别看夏侯尚战绩不怎么样,可在明军所有将领中,就统帅能力而言,能排进前十。

如果再给他几年时间,当他成年以后,再经历几场大战,那他不会比曹真差多少。

西南战区主帅是姜维,他已经带领本部人马还有陈到的第三军团,柴荣的第四军团攻入南汉境内了,此时的魏博大营也只有夏侯尚的四万多兵马,不是夏侯尚只有这么多人,而是他还得防御其他地区,对夏侯尚来说,有四万精锐明军在手,还有各种新式武器加持,小小西晋,拿下拿下!

面对拥有天下第一猛将头衔的李存孝,夏侯尚没有一点要出战的意思,严令麾下将领不许出战,谁若敢不听,那就一个人出去吧,不许有人掠阵,不许给他收尸。

这个不许收尸把夏侯尚的下级官员吓着了,这就有点过分了,到时候真被杀了,没人收尸的话,别说进不了英灵阁,估计得在野外游荡了,众将无奈只好遵从将令。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