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鼻涕少年刘尤果

原来这里的师资力量就是仅有的一个校长还有三位老师再加上阿杉,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胡老师是教初中孩子的语数外的,连老师是教孩子们化学和生物,和物理的。他们当中除了姜老师,都曾经是孙校长带过的学生,有的是考到城镇里面上学没有再选择往上面走的,姜老师是从外地嫁过来的,因缘际会选择在这里教孩子们读书。还有就是阿杉帮忙灵活照应着一些杂事,倒是还忙的过来。

这里的孩子年龄跨度比较大,上了初中的孩子不到50个人,所以教育起来也没有什太大的压力,孩子年龄大一些,相对懂事一些,倒是小学的这100多个人,年龄层次参差不齐,有的才4,5岁,有的8,9岁,或者10多岁的,需要老师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照看。

海荇和小红都无比的佩服,虽然孩子不算多,但是只有这么几个人,也是压力很大的,她们不免在心中问自己,像孙校长那样选择一辈子都奉献在这里,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的。

之后海荇和小红先挨个到各个班级去和孩子授课,说是授课,其实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就是和孩子们熟络熟络,给孩子们看一些有意义的电影或者纪录片。

孩子们对她们的第一反应其实都是害怕,从他们那眼神里就能看出来,一开始海荇和小红都还挺束手无策的,小孩子们倒是好哄,做做游戏什么的,很快就能打成一片了,但是第二天第三天再来的时候就又生份了。

小红连连叫苦,不过海荇心态比较稳重,早就预料到了这个结果,给小红加油打气,说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好的进展的,毕竟都是孩子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需要时间的。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海荇和小红的持续坚持之下,一个星期之后,和孩子们之间的总算是搭上了桥梁。

其实这次工作量倒是不大,小一点的孩子,只能通过老师们给孩子们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向一个好的方向去成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海荇缩小了这次的主要帮助范围,其实就是这些步入青少年时期的40多个孩子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敏感,正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一个关键的转折期。海荇和小红单独为这个40多个孩子们做了一个资料册,着手详细记录孩子们的情况,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和父母的关系,孩子的性格,平时习惯做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些都是海荇需要了解到的。

海荇先通过学校的学生基本资料和老师对孩子们的印象,做了一个基本的记录,然后通过旁听了这些孩子们的上的课,在一旁观察。根据自己的初步判断,也做了一个记录。但是这些数据和信息对海荇来说并不完全可信,只能做一个初步的调查方向去使用。她还需要更多的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才能更准确的做出判断。为此,她和小红制定了另外的一个计划,就是每个星期两个人至少走访五家孩子。

山里面越来越冷了,好天气并不多见,为了加快进度,她们不得不在深冬来临之前做好这一项工作。这天,天气多云,但是风不大,于是海荇便和阿衫一起去附近的村子走访学生家庭。小红则留在了学校,负责和白岩那边联系,汇报这边的工作进度。

走到村口,路过两个破旧无人的屋子,海荇觉得这种老旧萧条的场景再加上周围光秃秃的树木增添了一些恐怖的色彩,她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她把脖子往棉袄里面缩了缩,快步跟上了走在前面的阿衫。阿衫并没有察觉到海荇的异常,依旧是沉浸在自己的工作角色当中。他没有转头,声音却明亮道:“在往前面拐个弯就到刘尤果家了,要不要去他家?”

刘尤果?海荇记得这是个三年级的孩子,平时上课活泼好动,喜欢揪女同学的辫子,抄女同学的作业,不爱讲卫生,鼻涕经常过河从鼻孔流到嘴巴里面。但是考试成绩很不错,平时就跟妈妈奶奶一块生活,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来。这是海荇对这个孩子目前的了解。

本来打算走访的名单里边并没有刘尤果,但海荇有些好奇,打算去看看他。

离他家还有二三十米的距离,就听见屋里传来的喊叫声音。

“你这个熊孩子,不好好干活,净给我整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晚饭别吃了,小心我打你。”

“你打我干什么,这都是我们老师教的,老师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在实践嘛”

“这是你老师教的?你哪个老师教的?你信不信我找你老师?”

“你找就找,这就是我们老师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