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苏轼安排下的,这个结果当然也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向众人说明道理,先让大家退去,然后询问陈皓等人背后带头者是何人。
人家都没遮掩,自然很容易就认出来了,杭州当地有个豪户,名唤颜巽,曾经在衙门当过小吏,这次带头闹事的便是他的两个儿子。
苏轼直接下令拿人,将这两兄弟枷送右司理院。没了首恶,纳绢一事便顺畅多了,无人再敢顶风作案,可如何处置颜家兄弟却成了难题。
他们的父亲颜巽,也曾两次因为贪赃和逃税下狱,可两次都买通胥吏和医人,保外就医了,原来这一套操作居然历史这么悠久,倒是让先前吃瓜失败的苏过有些意外。
不过这一次两个儿子触犯的只是税法,司理院也只能稍加处罚,颜家人根本不带怕的。
苏轼怒气未消,觉得判决太轻了,欲将二人直接刺配,以儆效尤,但这么做就超出了他知州的权限,属于法外行为。
苏过在旁劝道:“如此一来,御史们又有话说,爹爹还是依常法,走正规流程的好。”
“常法如何能惩这二人之恶?”苏轼不听,说道:“颜家两代为恶,逞凶乡里,振臂一呼,数百人跟从,要挟官吏,我怎么能轻饶了他们,大不了先刺配,再向朝廷请罪就是了。”
摊上这么个拎不清的爹,苏过只得耐心解释道:“爹爹一旦先斩后奏,言官们势必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宫中肯定不愿追究此事,两下一中和,肯定是不追究爹爹的过错,再将颜氏兄弟给放了。”
苏轼准备反驳,但想想可能真是这样,毕竟朝廷一贯的做法就是和稀泥,不能为这点小事处罚自己,还要给言官们一个台阶下,不然一天天吵个没完,宫里和宰执们都受不了。
苏过见父亲不吭声了,又道:“就算不因为言官,我也不支持爹爹这么做。”
“为何?”苏轼不解道:“没有盯着我不放的言官,这个事朝中根本不会有人在意。”
苏过笑道:“爹爹这想法就很危险,您明明知道将这两人刺配于法不合,却还是准备这么做,不就是知道宫里和宰执们不会追究您的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