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大河向东流?向北流?

在这种理念下,大宋当然只会越来越差了, 家里有老鼠,你只会补洞能有什么用?

但苏过还是劝了苏家兄弟几次的,朝上扯皮归扯皮,黄河那边至少得派个靠谱的人去看一下,不然总停留在一些大而空的讨论上,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不过一直拖到十一月,朝廷才派吏部侍郎范百禄前往考察黄河回归故道的利弊,要求他绘图上奏。

熟人好办事,苏过这才有了机会,忙让苏轼带着他跑了一趟范府,在朝廷的要求之上,另外提了采集多地黄河水样本和沿河两岸土样的要求,范百禄详细地与苏家父子讨论了半日,也觉得苏过的制作模型一法有些说服力,决定大力支持。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秋天的时候,最大的事自然还是棉花到了收获期。

九月间的收获过程,朝廷全程派人监督,从采摘、剥离,再到晾晒、脱籽,每一步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最后的数据是亩产籽棉近六十斤,脱籽后的皮棉二十斤出头。

这个数据和后世动不动亩产四、五百公斤自然是没得比了,不过在这个时代,一家人种上几亩地便足够数年的使用了。

朝廷为此也讨论了数次,决定先在京畿路、京西两路和京东两路推广种植,大概就是苏过所熟知的河南、山东等地。正如苏过预想的那样,所有的种子都被拿走了,不过皮棉朝廷没要,毕竟除了苏过,这边还没人会处理这个。

裁缝铺又开始忙碌起来,除了弹棉花的工具需要改良外,苏过还专门留了一批籽棉,同时进行手摇式脱籽机的研发。有了棉花,若不能快速简单地转化为棉絮或者棉线棉布,也会打击到种植户的热情。

这一阵忙碌下来,苏过也是焦头烂额,不过之前挂在天机阁外的告示终于起作用了,开始有人报名参与到纺车和织布机的制作中来,为苏过解决了不少麻烦。

腾出手的苏过也没闲着,庄子上建好的玻璃大棚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他专门请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菜农负责操持此事。

苏家人在黄州也是开过荒种过地的,所以苏过稍微解释了一下原理,大家也都能理解,苏轼对吃尤为在行,笑道:“不就是《汉书》里面生火升温种韭菜的太官园嘛,不算稀奇,李唐也有利用温泉种蔬菜的记录,五郎这个设计想必是从这些地方得到启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个博学的老爹就有这点好,无论苏过做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他都能从古籍里面找出记载帮他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