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禔是个文武双全,聪明能干的皇子。他是大皇子是跟随康熙最久的皇子。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到康熙的器重】
【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八岁的胤禔被任命为裕亲王福全(康熙的兄长)的副将和其一同抵抗蒙古噶尔丹的侵略;康熙三十五年(1696)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十六岁的胤禔被封为直郡王;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跟着康熙巡视永定河河堤、任总管、还衔命祭华山。三次跟随康熙出征、巡视,】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康熙是给了胤禔很多的权力,他是很信任这个大儿子的】
其实一说到这里,胤禔就有点尴尬,毕竟当初跟着福全一起去打噶尔丹的内情大家都知道,他当时和福全是有点别头的。最后还会来告状,最后福全还向康熙承认错误,把一切的责任都承担下来了。
其实胤禔想了想,确实和太子比起来,他确实是在成年之后跟随皇阿玛身边最多,而太子只能在皇宫中监国。
从太子方面看,监国其实也是对太子委以重任,但是宫中全部都是皇阿玛的眼线,太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皇阿玛的监控之下,政务上的事情也要一一禀告给皇阿玛。
胤禔想,这样看来太子也是有点可怜在身上的,还有他那东宫,不也还是在皇阿玛的眼皮子底下,想要做个什么都难得很,最关键的是东宫不大。
这么一想越发觉得太子是个小可怜了,可能跟太子比,皇阿玛对他的关注不如太子。
要说康熙是十分的心,六分在太子身上,两分在胤禔身上,老三、老四、老五这些人占据一分,剩下的平分最后的一分。
【说实话,单单看胤禔的打仗就可以发现他并不适合当皇帝,胤禔易怒,对于皇帝而言是最好不要被情绪左右,很显然胤禔就不符合】
康熙听此点点头,表示十分认同,胤禔的性格确实是不适合做皇帝。还记得当时胤禔跟随福全一起去干噶尔丹,结果在军中不听指挥,冒失。胤禔那个脾气简直是不想说,有的时候真的是没办法,听不进去建议。
康熙细数胤禔性格上的几个缺点,放在平常人身上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是放在皇帝身上问题就非常大了,所以说胤禔的性格注定了他不适合当皇帝。
又想到当初是福全替胤禔背锅了,对于福全很是愧疚。
【说实话胤禔的野心都是被康熙一步步的培养起来的,还是那句话既然已经定下太子,那就不要给其他皇子那么多的希望,只专注培养太子的帝王之道即可】
【后来康熙又是让胤禔办了不少重要的事情,还有意无意的提拔胤禔党的人,让他的势力不至于被太子压下去,甚至是在后期对胤禔的宠爱胜过太子,就是想让胤禔作为太子的磨刀石,没想到胤禔坏了,太子也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