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扶不起来的阿斗

看着这些令人震惊的弹幕,诸葛亮热泪盈眶。

“亮,有负主上所托,有负蜀汉百姓期望 ”

“孔明已尽心,是我蜀汉未得天时地利,如今不同往日,必能光复汉室”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得人民纷纷请求为诸葛亮建立庙宇,每逢节日祭拜诸葛亮,当时人对于诸葛亮得评价是非常高得,就是曹魏的一些人对于诸葛亮也有着极高的评价,像是唐诗与宋词中有大量歌颂诸葛亮的诗词】

“一生,足以,只可惜再也不能光复汉室”

最后一次北伐的诸葛亮看着天幕,在听到前面的他死在五丈原,姜维忙慌着去请太医,被诸葛亮制止,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之所以现在还未死,只是想要听一听那少年君主最后的下场,听到后世人对他的评价,虽高兴,但遗憾不能匡扶汉室,不能完成主上的遗愿,不能再看看那个少年君主。

【既然提到诸葛亮,就来说一说那个与诸葛亮挂钩的刘禅,《三国志》中关于刘禅的记载少之又少,大多是诸葛亮说刘禅天资聪颖的话,对于刘禅这个人,他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不强,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更不要说他还有一个辅政丞相干到千古第一,由此他的存在感更不强】

【关于他,后世人说的最多的便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和“乐不思蜀”辜负了丞相的一片忠心,辜负了蜀汉的意志等等,在263年蜀汉灭亡,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县公】

【要说“乐不思蜀”的来源还是当时司马昭招待刘禅和蜀国的臣子,放起蜀国之歌,蜀国的大臣们因家破人亡而泪流满面,只有刘禅还在把酒言欢,司马昭和大臣们感到好奇便询问他为何不思念蜀国,他言“此间乐,不思蜀”,这个故事也得了个“乐不思蜀”典故】

【司马昭放下戒备之心,将其留在洛阳安度晚年,271年刘禅去世,由此刘禅成为玩物丧志、不思进取、乐儿忘本得代表】

秦:秦始皇紧皱眉头,虽然早知道不是每一位亡国君主都有勇气厮杀最后,实在不行以身殉国这样的勇气,但这“乐不思蜀”确实是太过于没心了。

【李世民:完全忘记了蜀汉得意志,不知道这刘禅是真傻还假傻,正好戳中司马昭得心,本要杀他以绝后患,没想到刘禅居然是这样的人,杀他都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