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得此神物

“陛下何必苦恼,那位高人上次是因为罗艺谋反的事情,那么这次会不会也是因为有人谋反呢,而且本宫听闻有人说耿国公冯盎谋反,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呢?要不然宣李君羡来问问不就清楚了?”长孙皇后不愧被称为贤后,竟然猜的八九不离十也是厉害。

“我也想啊,但是因为小儿而如此兴师动众,也是怕群臣会看低啊”

“这有何难,陛下不方便的事情,由奴家代劳,这就宣李君羡.......”

这李君羡刚刚送走梁尘,手里还捏着锦囊,正准备回去换身衣服上朝,就看到了李世民的贴身太监王波利,拦下自己说是皇后有请。

李君羡瞬间明白了,皇帝的心腹太监说皇后有请,这肯定是梁尘的事情被皇上知道了,而让皇后请,这分明是给自己一个坦白从宽的机会啊,于是跟着太监到了甘露殿,向长孙皇后一五一十的开始讲自己与梁长老的第一次邂逅........

王波利也在旁边记着,当听到,李君羡第一次和梁尘见面,梁尘就能说出他以后能被封为县公,不由得暗自吃惊,这梁尘竟然真的能预言成真,又听到梁尘给李君羡分析冯盎的情况还有给魏征的锦囊,只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到了极点。于是和旁边的张阿难对视一眼,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困扰,毕竟是太监,虽说能伺候皇上已经是无上的荣耀,但是谁不害怕以后会不会也有这份荣耀,毕竟李世民是咋当上皇帝的,他俩门清,再看看李承乾和李泰,哎,都得为自己以后想想啊。

要说这王波利和张阿难也是牛人,王波利又名王涛,他和张阿难可是唯二的陪葬于昭陵的俩内侍,而这张阿难更是了不得,不只是内侍长官还是是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汶江县开国侯,至左监门将军。

长孙皇后让李君羡把梁尘给的锦囊拿出来,只见上面写着“恭喜国公魏征喜提绢帛五百匹”

这句话给长孙皇后和李君羡都整懵了,国公?要知道魏征现在也只是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而已。虽然现在全国是有点钱了,但是去年的渭水之盟,李世民可是把家底都掏光了,就差当裤子了,五百匹绢帛虽然不多但是赏赐给大臣还是有些多啊。没办法,谁让李世民不管在正史还是小说里都是穷鬼呢。

长孙皇后让李君羡退下之后把刚刚的记录拿给李世民看,随即问道“如果以魏征的本事会不会封国公?”

李世民回答道“魏征确实有国公之才,功劳也有,我早就想封为国公,但是他屡屡范颜直谏,就不想封了。”

“那如果要封的话会是什么呢?”

“嗯,就郑国公吧”

“.....那如果那些话让魏征说出来,结果又成功了,陛下会赏赐给魏征什么?”

“如果成功的话,只派遣一个使者,岭南就得以安定,胜过十万大军的作用,就赏赐给他绢帛五百匹好了..........”李世民话还没说完,长孙皇后就把那个锦囊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看着字条上的“恭喜国公魏征喜提绢帛五百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都能他猜对,也让李世民对梁尘跟到更加的好奇,也让李世民更加坚定了要把梁尘拉入自己阵营的决心。

正准备招来常何,让他来汇报一下梁尘的调查结果,常何就出现了说到“回禀陛下,梁长老的住址和人际关系卑职现已查明大概。梁长老每次来长安均住在武连县公李君羡家里,每次来长安也只是买点生活必须品,并未与五姓七望有联系。而且每次来长安买物品之时都没怎么花钱,只是拿出武连县公的信物,让商贩去李府要钱。在卑职跟踪梁长老的时候,在必经之路上有一块碑突然从土里钻出来,石碑上有仙人符咒,卑职不明白,特请陛下过目。而那块碑的材质非一般土木,刀砍斧剁竟然只是掉了一些碎屑,陛下请看....”说着就命人将那块水泥碑抬了出来......

李世民看着水泥碑上写的“擅入者死”四个大字,眼角抽搐,想骂却不能骂,毕竟常何当年可是看着玄武门的,而能看玄武门的人文化不重要,重要的是忠心嘛,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看着那四个字,总感觉似乎有什么被自己忽略了,于是叫来了萧禹等高祖时期重臣,还有与五姓七望有密切联系的朝堂官员,就是一句话,自己人一个没来,结果就是几乎大半个朝堂都来到了御花园。

李世民见人到齐了开口到“朕几日前得到这块神物,却不识此物,那位爱卿识的此物,朕重重有赏。”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思各异,有的努力回想着自己看过的书里有没有这个东西,有的听到是神物,就赶紧上前摸一摸希望能沾点仙气儿,有的则是拿眼偷瞄李世民,自然是希望李世民出糗的。

当众人看到水泥碑上的字时,孔颖达急忙挤到最前面,仔细辨认着,其余人看到孔颖达这个样子,也好奇。一堆人挤来挤去,终于发生了流血事件,孔颖达被挤倒,牙齿磕在碑上,牙飞了出去,一嘴的血,但是碑上却一点磕碰痕迹都没有。这点小细节谁都没有发现。

李世民忙传御医来为孔颖达治疗。原本李世民以为靠着那些号称饱览群书之人能分辨出这是什么玩意,所以自己手下那帮原天策府倒是一个没叫,也是怕他们出糗,这也是算对他们的一种保护吧。

同时,那些没有被传唤到的大臣们,聚集在一起,看到皇上叫一群文人,却没有叫他们,顿感不爱了。文臣们看到五姓七望之人只觉得皇上怕是要与世家较好,而武将们只觉得皇帝这是不重视他们了,有一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感。正在感慨之时,听到皇宫里传出有流血事件的传闻,顿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皇上与众文人们谈论诗词歌赋、治国之道,突然不知谁起的头,说道皇上玄武门的事情上,皇上一怒之下亲自出手斩杀此人;要么就是这帮弱鸡文人仗着太上皇李渊撑腰,对皇帝口诛笔伐,逼得皇帝杀人立威。

反正他们是不相信陛下是会吃亏的,但是杀人这种累活怎么能让陛下亲自动手呢?当然是由他们代劳了,也正好杀杀那帮子文人的锐气。于是乎一群莽夫杀气腾腾的冲向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