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墨家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博爱,是理想化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但孟子辟墨说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从而造成了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爱无差等的对立观点。这显然是孟子歪曲了墨子的兼爱。
教授接着把儒墨两家对立的“罕言利”与“交相利”的对立、“天命”论与“非命”的对立、不敬鬼神与“明鬼”的对立、“厚葬”与“节葬”的对立、重乐与“非乐”的对立、“正名”与“取实与名”的对立逐一展开剖析。
最后,教授总结:为什么儒墨两家会在一系列的问题上形成对立呢?究其根本,是两家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儒家是站在维护统治者的立场,思想保守,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一切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
墨家则是站在广大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显然跟儒家是格格不入的。
儒家从统治者的长远利益考虑,注重道德伦理。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强调义,甚至把义与利对立。
而墨家则注重切身的物质利益,把利作为义的具体体现。
儒家的天命论,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地位,愚弄欺骗民众。墨家的非命与强调力与强的主张,则是在揭露这种愚民欺骗。
墨家的天志,与儒家的天命,完全不同。是墨家自身善良人格的理想化。
当然了,墨家“明鬼”的主张表现出广大民众的软弱心理。他们一方面否定命运,但又从另一方面把希望寄托于上天与鬼神。这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被统治者加以利用,使得这种主线起着麻痹民众斗志的消极作用。
墨家的节葬节用,反对儒家的厚葬久丧,其实质是站在广大民众的立场反对宗族制度与等级制度。
儒墨两家在“名实”观点上的对立,是从名与实的关系角度,反映两家绝然相反的政治态度。
儒家重礼乐,虽然有维护等级制度的作用,但音乐的作用并非如此,它还能反映民间疾苦和鼓舞士气。而墨家的非乐,则体现出小生产者的狭隘性。
教授的这篇文章,是站在一种保持中立的立场,客观地分析儒墨之争的本质。因此并没有引来绝大多数读者的反感,而是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