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封满载信任与策略的密信送去北漠国之后,便连同金奕的行踪一起石沉大海。一度令岑思卿疑心,是否是长公主那边生了变故,企图毁约,所以才会不惜杀害信使以绝后患。
正当岑思卿心中疑虑重重,难以平息之际,却听闻长公主竟亲自携带通关文书,跨越千山万水,前来庆贺他的登基大典。更令人瞩目的是,她的随行队伍之庞大,规模之空前,无疑在岳国朝堂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岑思卿再次心生疑窦。
而皇太后听闻长公主即将莅临岳国的消息,心中暗自盘算,以为长公主此行乃是应她之邀,意在助力她重新夺回朝中大权。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猜忌与风波,在长公主回宫之日,皇太后特意以照顾年幼的十皇子为由,向外界宣布自己因故无法出席欢迎仪式。
岑思卿自然清楚,皇太后如此,是为了营造了一种置身事外的假象,企图以示她与长公主此番而来毫无瓜葛,以此来掩人耳目,降低外界的猜疑与关注。
宴席之上,长公主提及西陵一族,乃是故意而为之。旨在通过此举挑衅岑思卿,让在场众人误以为二人间存在不和,以此作为一层掩护。长公主担心,即便皇太后未亲临,亦虑及暗中或有耳目,如此,便可令其信服。
与岑思卿独处殿内之时,长公主轻抚长剑,旋即收剑入鞘,转而拱手作揖,向岑思卿致以诚挚歉意,坦言先前种种皆系时局所迫,不过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罢了。
长公主不仅向岑思卿再次允诺,誓守盟约,绝不背弃,更无反叛之心。此外,长公主还细述了金奕失踪的曲折缘由,毫无隐瞒,展现了其诚意。
原来,当金奕携着岑思卿的回复重返北漠国之际,正如岑思卿所预见的那般,长公主也收到了皇太后发来的密函。为免消息泄露,长公主在收到岑思卿的密信后,即刻派遣心腹暗中保护金奕,并再三叮嘱他务必谨慎行事,切勿再向岳国传递任何消息,以免走漏风声。
事实证明,长公主的忧虑并非多余。在岑思卿与她共同上演了那场精心设计的对峙戏,并巧妙地制造了假死之局后,一名太监果然避开众人耳目,独自匆匆前往裕华宫,偷偷通报。
正是岑思卿与长公主之间这场一唱一和的默契配合,最终迫使皇太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撕开了她那虚伪的伪装,竟不自觉地亲手将自己的把柄交到了岑思卿的手中。
此刻,皇太后意识到自己竟已一步步踏入岑思卿与长公主联手布下的局。她颤抖着抬手,指向持剑的长公主,声音因愤怒与不甘而显得尖锐而破碎:“你…你竟然背叛本宫?你可是本宫的亲生女儿,你怎可串通外人,诓骗和伤害自己的母亲?!”
然而,长公主的脸上却是一片冷漠与决绝,她轻笑一声,语气坚定而决绝:“当年,您将我推向北漠和亲之路,难道不正是母后对我的背弃吗?”长公主直视皇太后,带着过往的苦涩说道:“我曾经憎恨过母后您,但后来我自己成为了母亲,便释怀了。作为一个母亲,我有我必须守护的东西。所以,母后,您莫要怪女儿薄情寡义。女儿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逼不得已而为之的。”
皇太后见状,更加疯狂地试图劝说长公主:“你若是肯助我,待我重掌大权,必定许你与你的孩子无上荣耀。我们母女联手,待重振西陵一族,这天下还有什么得不到的?”她的语气中充满了诱惑与威胁,仿佛试图用最后的筹码来挽回局势。
但长公主只是冷冷一笑,那笑容中充满了对皇太后的嘲讽与不屑:“母后,您以为我还会重蹈覆辙,再次轻信您的言辞吗?您的承诺,对我来说早已一文不值。当年,正是我太过天真,相信了您的安排,才不得不远嫁北漠。”
这一刻,皇太后彻底陷入了绝望之中。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精心策划的一切化为泡影,而那个曾经被她视为棋子、如今却成为她最大威胁的长公主,正与岑思卿一起,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站在她的面前。
从长公主决绝而冷漠的眼神中,皇太后终于明白,这场权力的博弈已然落幕,而她则是败局已定,回天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