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元朔县学堂的变化

刘大海最终还是和董仲舒谈妥了。

只不过是在报纸上提一嘴他华夏理工先贤也曾研究过儒家学问,并提炼了部分精华着成《弟子规》一书。

同时刘大海表示,华夏理工的启蒙学书,可供天下童子启蒙,并不算师出华夏理工。

这一点自然不是董仲舒要求的,董仲舒也不能这么要求。

这一点是曹襄带来的他舅舅的意见。

在刘彻看来,大汉国没有比华夏理工启蒙书籍更合适的启蒙书了。

刘彻是一个博识的人,从小广读皇家藏书。

对这种事情还是十分有判断力的。

刘大海对此自然没有意见,宣传自家学问他求之不得。

至于那些学华夏理工启蒙读物的书生会不会自认为出自华夏理工,就和他无关了。

刘大海答应了董仲舒,董仲舒也承诺只要他还活着,以后儒家和华夏理工非敌。

这是儒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同样,换来的是他们儒家亦可派儒生在元朔县学堂给学子授课解惑。

这事传到刘彻耳中之后,元朔县学堂就被扩建大了三倍有余,诸子百家皆可在元朔县学堂招收自己的学生并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在元朔县学堂一开始被申请建立的时候,刘彻就已经有了如此一想法。

只是他还缺少一个时机,去说服大海让诸子百家都能够在元朔县学堂里授课。

如今时机就刚刚好。

元朔县和大汉国的所有城县都不相同。

元朔县学堂也是大汉国第一处大规模教授学子的学堂。

如今,元朔县学堂正式摇身一变,成为了为大汉国培养各种类型人才的重要之地。

而且,把诸子百家聚集在这里,也能激发他们彼此之间的争强好胜之心。

不但便于刘彻控制,也便于出产一些成果。

有儒家教导儒家治国思想,有法家教授以法治国,有农家教授如何种地,有墨家教授如何使用机关术建造各种奇物,有兵家教授对阵之道等等等。

以前并不是有很多人知道种地还有那么多讲究,都是根据上一辈流传下的经验行事。

自从一本比较全面的《农学百科全书》出世之后,刘彻才第一次觉得,大汉国也同样急需一批会种地懂种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