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淑此时着眼的便是这移桥案上,话聊到这里,已经是畅所欲言了,
“这理尧夫在地方体量安抚使任上,与以仁公、幼璋公此唱彼和,相得甚欢,且理尧夫在三司使任上于新政推进大有裨益,而惟公您时任权御史中丞职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论起来远不如权知启封府重要,既然理尧夫与您都被裹挟在移桥案上,于情于理,以仁公也该据理力争,即便扣上朋党之名,也不能坐视您两位的职权旁落!”
惟公示意他继续说,宗淑仔细斟酌道,
“以仁公切入时机也是恰到好处,毕竟若是皇后日侵事权成为常例,这事情也就不必由先帝在病榻上抉择了,”
宗淑尽量避开这个话题,以他的身份和履历还没有资格在这个话题上大放厥词,
“至于此案本身,本来便是错漏极多,矛盾荒唐地方实在是不胜枚举,只是当事之人无机说透,管事之人无心理透,拿事之人无能看透罢了。”
这些话点到即止,即刻拉回正题,
“以仁公时任参政,其见审刑院、大理寺“奏断理尧夫以下公罪内,有情理不圆,刑名未当之处”,明确指出完全符合朝廷制度。以仁公也并非高谈阔论,而是句句都落到了案情本身,首先,移桥的动议已有先例,几次三番,但最终都被合理否决,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因此,理尧夫奏请朝廷对是否移桥进行调查,属于依法履职的行为,并非是“不应奏而奏”;其次,理尧夫在是否要拆桥的问题上,主动找相应官员了解情况,对方不过是据实汇报而已,不存在“有所请求”的行为。其余各人的行为,也是情有可原,并非徇私舞弊。”
又瞄了一眼承守真,只看这位老先生古井不波的面目,宗淑也只有硬着头皮继续说道,
“以仁公指出监察御史理砺同理尧夫‘素不相喜’,足以将此案定性为此人挟私报复的初衷,而且全在此人左右逢源,本来是一桩公事,竟引起两位朝廷重臣,甚至两个衙门之间对立起来,如此以来,先帝便可知悉并非是新党党争,而是有人刻意引发朝局动荡!”
宗淑却犹豫片刻,在惟公示意下,又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是这阳先生连续两番奏疏倒是有些画蛇添足了,其先是弹劾理砺四条罪状,指责其‘内挟私徇情,妄将小事张皇’,‘欺罔天听,合行黜责’,倒也无可厚非,只是把这件事挑到了明处,实在非高明之举,毕竟这理砺乃是皇后点检办案之人,如此穷追不舍,难免旁人多了别的心思。”
这时候,宗淑没有再看承守真的眼色,他心里只是快速盘算,原来以为考校已经结束,却不想惟公是环环相扣,这番对话只怕比之殿试也不遑多让。
“事情结果来看,朝廷也是大而化小的处置,理尧夫也算因祸得福,慈圣秉政,此公还升任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成为执政大臣,如今理相依旧位列朝班,可见一斑!算起来理砺才是最落魄的!”
惟公一句话点破了其中原因,
“只要是这理砺不能起复,阳从之就无法返回中枢!”
宗淑也是点头称是,这也算是阳攸作茧自缚,
“若不是阳先生又上表议论惟公您的事务,只怕如今也不会如此局面,实在想不通,便是阳先生任情恣性惯了,其他人怎么也无话说?”
惟公一言不发,宗淑只感到口干舌燥,也是缓了缓语速,让自己的咽喉得以舒服一些,这等连题目都很难摸清的考试,实在让自己有些撑不住了。
多年之后,宗淑也忘不了这个伏日里的下午,那时他才真正体会了惟公此番作为的意义,其实这是一场互相的评测,也是宗淑人生第一次自主的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