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啊,且不说营丘家乃是开国勋贵,但后代又是靠耕读而显宦,家学渊源自然深厚,更何况如今朝廷选士,慎之又慎,中枢又是贤相在朝,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几个蠢物在此理政,通判也不是微末小官,转任出去便是城监主官,牧守一方。
“你知道咱们左通判的出身,可知道那右通判的来历?以营丘家的底子也不得不与此人,分庭抗礼,此人也实在是个人物!”
几人点了点头,尤其是三郎,因为父亲与敌手已经相持数载,更知道天下人物绝不可小视之。
这两日,几人只知道这右通判乃是进士三甲出身,二十多岁登科,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却还在通判之职上打拼,中间转来转去,只是品级升的缓慢。
对比此人,左通判营丘公,三十岁才出仕,如今四十二三年纪,便升到通判位子,将来还有一搏之力。
两相比较,诸人又因为远近亲疏并未过多关注那人。
“我若不是当了这捕头,也不会把这右通判履历查看详细,此人出仕便是以选人外放地方当县丞,然后调任南方历任参军、推官、签判,再调京师于中书门下作礼房,本是入了中枢,却没想又放任出来辗转,历任知县、知监、提刑才到了这应天府右通判任上,一呆就是五年,直到今日。”
诸人没听出什么隐情,只觉得此人实在是宦途不畅。
“若是如此,也就罢了,那营丘郎君心思细密,他不只查看了此人及近亲详录,还发现许多有意思之事,也是不把我当外人,才在私下告诉了我。”
便是智全宝这样的直率汉子,也压低了声音。
“此人外放县丞时,当时的上司城监判官,便是扳倒士大学士,如今的参政,景钦若相公!”
智全宝继续说道。
“此人后来的上官及同僚中,景相公的子弟一人,学生两人,门人一人,便是几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四五个人,也都在慈圣称制时迁户填府,阖家入籍归德城,如今就在内城居住。”
柳瑒闻言,原本还不甚清晰之处,皆通透了。
“抓阄结果如何?”
“这抓阄乃是左通判无奈之举,乃是分作五拨抓阄,各编县知县先抓,于是寿安县、太丘县归左通判署理,福昌县、蓼谷县交给右通判管辖;
然后是诸曹参军,录事、司户、司寇归了右通判,司理、司法则掌握在左通判手里;
然后是幕职官吏,左右判官、左右推官不必抓阄,其余乃是两通判掷骰子来搏,签判、察判、军判监判、军推、架阁库尽归左通判之手,于是将节推、察推,文学、府学、军资库、内城巡判给了右通判;
丹阳城内外左右厢都巡检便分了左右,巡辖使臣分了四处,急脚递铺、马递铺归了左判,步递铺、斥堠铺归了右判;
至于地方军备,按着法度二判不能干涉,于是奏请朝廷,不设路分马步军部署,应天府兵马钤辖名义上该管本地军务,归德城兵马都监掌管城内驻屯兵甲、训练、差役,太丘县设兵马都监掌丹溪以东军事,各城门皆有兵马监押负责内外防御,尨山下还有‘空云军砦’兵马监押,悉数由左判监管,虽然如此说但是根据地面分管各城门的兵马监押还是听地面上的吩咐;
应天府都巡检司各设东西南北四边巡检使,各县驻泊巡检等,悉数由右判调度,路提刑司也由右判协调沟通。”
智全宝毕竟是衙门中人,将这些事说的清清楚楚。
简单的说府衙内钱粮、文教、刑名在右,商贸、吏事、文案在左,地面上一人一半,军事上披甲作战的在左,治安巡查的在右。
看上去还是左判更占优势,这便是仕宦家族的优势,即便这右判乃是朝中宰相亲信,有本地新贵豪绅支持,也只能与营丘公分庭抗礼,且稍逊一筹。
但是柳瑒接下来的话才让人匪夷所思。
“诸位若还是小瞧这右判,只怕是轻敌了,”
柳瑒继续说道,
“方才我拿这端礼门说事,只是其一,右判牢牢控制了内城巡判,也因此内城四座城门从制度上都在其管控之下,北门乃是因为其特殊地理结构,而能让左判染指。于是,只要内城有变,若是右判阻挠左判入衙办事,左判只能走北门。”
诸人点头,确实如此,而按着路径,从位居外城寿安县衙邻近的左通判厅出发,都要绕路,要么走内外城间路,要么出外城,走曛风门进来。
“这两条路真的走得通吗?”
柳瑒并非提问,而是斩钉截铁的断言。
诸人看他拿着筷子指点,思路也急忙跟了上去。
“向北走间道,原本是通途,可现在在做什么呢?”
智全宝脱口而出,
“在修筑城墙!”
“这城墙何时开始整修?”
“五月初六,端午之后!”
“端午之后?”
三娘一直仔细聆听,闻听智全宝的话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