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一口气看完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上)

“天幕所言之朝代数十,无一能永存,甚至若是将那东西汉分开来算,连三百年的朝代恐怕都再无有。”

“任何政策,都有其缺陷,无非拆东墙补西墙。”

嬴政叹了口气。

他对于这些朝代更迭以及政策问题的感知更加清晰起来。

“李斯……你觉得我大秦如今的郡县制,需要更改吗?”

对于这些历史的理解越是清晰,嬴政就越是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他并不自大,不认为数千年的众多开国皇帝吸取了前朝的经验,一次次修补的政策不对,可是谁又能传万世呢?

堵住了这里的漏洞,那边又出现了凹坑。

“这……臣……”

“此事,臣不敢妄言,恐怕还得从长计议。”

李斯连忙低头拱手,意识到嬴政似乎有想要修改国策的想法。

不过这种事,还是在朝堂上慢慢讨论比较好,毕竟事关大秦国祚,他不太好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此刻还有一个,天幕所显示的没有皇帝的‘后世’的制度未曾说出来的前提下,他就更不好说什么了。

毕竟眼前的,可是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大宋。

与嬴政的想法类似的,还有此刻的赵匡胤。

他也意识到,这朱元璋让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外封出去,似乎也有自己大宋的一部分历史带来的教训。

“可惜,不说这日后朱棣造反之事,即便只说这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朕就没有办法去学。”

赵匡胤有些羡慕的叹了口气。

“这朱元璋怎么这么能生啊。”

“难道是因为姓朱?所以一窝下的多?”

小主,

赵匡胤捋了捋自己的胡子,若有所思。

大晋。

司马炎认同的点点头。

“这朱元璋肯定是学习的我大晋。”

“果然是聪明人,我大晋的政策,在后世这么多年依旧有用啊。”

“藩王外封,可以稳固家族权利,巩固皇权啊……”

【朱棣年少时,和兄弟们一起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教诲,平常出行穿着草鞋,出门的时候也要背上行李。】

【如果出城的距离稍微远一点,朱元璋就会命令皇子们,骑马只能走三分之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必须让皇子们步行体验。】

【这种教育方式源自于朱元璋自幼历经的艰辛与磨难,目的是为了锻炼出皇子们如自己一样百折不挠,坚如磐石的意志力。】

看到了这里,许多古代的观众们,哪怕是朱元璋之后的清朝皇帝们,都唏嘘不已。

许多古人对于朱元璋教育皇子的的方式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大唐。

“怪不得,想来这朱棣就是这众多皇子中最优秀的一个了。”

“后来能够夺取天下,估计也与这朱元璋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

李世民感慨不已,这朱元璋倒是会教育儿子,可他却不怎么舍得让高明也如此。

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是知晓这样子对孩子们有好处,大多数父母其实也不舍得让孩子去吃这种苦头。

毕竟没有必要了,他们打下来天下,不就是为了儿孙享福的吗?

大宋。

欧阳修赞许的点点头,刚好,借着天幕教育一下自己的儿子们。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后世的这位永乐皇帝,是一块璞玉,可也要其父明太祖这位工匠精雕细琢啊。”

“无论从文从武,皆是如此。”

“你们都要勤学好问,做一块被雕琢好的美玉……”

宋太祖时期。

“德昭与德芳,日后也要学习这朱棣。”

目前只有这两个儿子的赵匡胤,无法像朱元璋那样,在北边封几十个王。

其实也更加心疼自己的两个儿子。

不过,既然已经知晓了大宋朝的命运,以及自己重文轻武的后果。

而且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又如此‘不堪’,这让赵匡胤不得不去思考自己选择哪一个儿子继位的事情。

“大宋,需要的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皇帝啊……”

深知自己有生之年很可能无法统一天下的赵匡胤,希望继承自己基业的,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

哪怕是自己的弟弟也不是不可,只是必须要有能力将大宋朝带向辉煌,而不是出现个什么‘宋驴宗’、‘送朝’之类的称呼。

更不能接受出现那逆天的父子三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