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崧居然没有动,眼睛半闭着。
……
退朝后。
刘崧谁也没有搭理,一个人坐着马车回家了。
满头白发的他站在大堂前,满脸的惆怅和不舍。
因为他已经打算辞官了,明天就要回乡度过最后的风烛残年了。
离开这里住了十多年的府邸,离开这个伴随他奋斗十多年的地方,有太多的不舍了。
但是不舍又能如何呢?
回首前半生。
年少时,家庭贫困,努力学习,冬天没有炉火,手已皲裂而钞录没有停止。
五岁时,他能背诵日记数千言。
七岁时,能赋诗。
十六岁时,在外地教书。
十九岁时,游南昌,有善赋者称十才子,见到他的作品,于是推他为榜首。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考中举人。乡试报捷,他正在田中摘粟,怅然泣下说:“始二亲笃于训子,奈何今不及见”。
洪武三年(1370),举荐经明行修,改名刘崧。朱元璋召见奉天殿,授兵部职方司郎中。署任车驾司,总管部事。奉命征粮镇江。镇江多勋臣之田,租赋是百姓的负担,刘崧力请得以减少。不久,命往广东买马,得五百八十四匹。
两年后,前往山东,查点察看驿递,在莱州遇到台风,天旱地冻,刘崧冒着风雪,跋涉水陆,经历四个月完成了任务。
三年后,升任北平按察副使,刘崧轻刑省事,招集流民,百姓纷纷复业。刘崧立文天祥祠于大兴县学之侧。勒石学门,示府县勿以徭役劳累诸生。
……
一桩桩往事,如烟如雾,朦胧但清晰。
突然,不知道为何,他想去江宁看看。
这一去,直接去了江宁最繁华的秦淮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