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不也是名震天下吗?”朱由榔质疑道。
“此中情形,迥然不同。”王少姬耐心解释,“吴三桂、耿继茂、尚可喜,以及已故的孔有德,这四位归顺满清的藩王,其势力根基深植于辽东旧部,原是大明的边防雄师。他们对麾下将士慷慨解囊,粮饷充裕,因而能赢得士兵的忠诚与勇猛。”
“若非这些将领的助力,满清纵有十万旗兵,辅以蒙汉八旗,也难以迅速席卷东南。”她又补充说道,“洪承畴这位昔日大明的老臣,如今成为鞑子的五省经略,其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朱由榔仍旧困惑,同样的军队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天差地别。
“那为何这些军队在对抗满清时显得如此脆弱,而一旦转向对抗汉民,却又变得所向披靡,战果累累?”
王少姬继续阐述她的见解:“在大明时,这些将领虽掌握重兵,却因地处边疆而受朝中权贵忌惮,粮饷常被拖欠甚至克扣。边军士兵沦为将领的私有财产,遭受无情剥削。士兵们若无粮饷,又怎能奋勇争先?”
“但当他们投效满鞑子,鞑子为了利用他们攻城掠地,赋予了他们巨大的权力,几乎成为国中之国。因此,他们自然优待士卒,以确保自身利益的稳固。”
“而且,”王少姬补充道,“在攻破江南诸城的战斗中,鞑子军队屠城之举屡见不鲜,这些暴行并非仅由旗人所为。纵兵劫掠虽然对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对这些士兵士气却有极大提升!”
朱由榔明白了王少姬所表达的意思。大明军队之所以屡战屡败,根源在于朝廷的腐败与军制的不合时宜,这导致了边防军队粮饷的短缺,进而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
然而,当这些将领转而效忠于满清后,他们为了巩固自身地位与利益,必须掌握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为此,他们不仅确保粮饷的准时发放,更慷慨地给予赏赐,从而激发了士兵的战斗意志,确保了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但朱由榔并不认可这种涸泽而渔的方式,如果百姓都被杀光了,打下偌大的天下又有何用?况且,如此暴行,早晚必遭反噬,粤西及各地义军的抵抗可不仅仅是因为心怀朱明,还有着私恨。
他们又聊到大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