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将帅失和

明途霸业 尘封之魂 2285 字 7天前

六月三十日,朱由榔的案头,铺陈着冯双礼的急报,字迹潦草,透着一股子焦灼。清军铁蹄,如洪流般自常德涌出,武冈、靖州、沅州已陷,洪承畴亲率的八万雄师,正挟着雷霆之势,朝镇远疾驰而来。冯双礼料定,不出十日,镇远城下,必将战云密布。

镇远,黔东之锁钥,滇楚之咽喉,一城之安危,关乎西南半壁。它不仅是中原通向西南边陲的要冲,更是西南驿道上,商旅往来的必经之地。“黔东重镇、滇楚要冲”,这八个字,承载着镇远的荣耀与重担。

冯双礼在信中,字字铿锵,誓言死守镇远,不让清军前进一步。他深知,洪承畴的军队,装备精良,火炮林立,但冯双礼更信奉,守土有责,城在人在。他将倾尽全力,耗其有生力量,哪怕玉石俱焚,也要让清军知道,镇远,不是他们轻易能够染指的地方。

信中,冯双礼还不忘提醒朱由榔,贵阳城的防御,不可掉以轻心。他相信,即使清军能够突破镇远,也必将是一支疲敝之师,损失惨重。而贵阳城,城高池深,更有皇帝陛下的天威护佑,定能以逸待劳,迎头痛击,让敌军有来无回。

朱由榔的眉头紧锁,烛火摇曳之下,他的影子在墙上拉得老长。案上的地图被他反复审视,手指在镇远与贵阳之间徘徊不定。镇远若失,贵阳门户洞开,西南防线将如塌方一般,一溃千里。但若亲率大军前往支援,贵阳空虚,又恐被敌所趁。

他深知,洪承畴乃是清军中的佼佼者,用兵如神,其手下的八万精兵,更是百战之余,锐不可当。而冯双礼虽然忠勇,镇远城虽坚固,但能否抵挡住清军的狂澜,他心中没有底。

朱由榔站起身,步出殿外,仰望星空。夜色中的星辰,似乎也在默默注视着这场关乎生死的抉择。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渐渐坚定起来。镇远是西南的重镇,若镇远失守,整个西南将无险可守,后果不堪设想。

思虑再三,朱由榔心中已有决断,他要亲率虎贲,驰援镇远。作为九五至尊,若能身临抗清前线,这无疑是对三军士气最大的提振。

洪承畴,这位昔日大明的三朝元老,如今却成了清军的马前卒。朱由榔冷笑,他不信洪承畴麾下的士兵,会个个死心塌地,效忠于那些剃发易服的满清鞑子。人心都是肉长的,大明三百年的恩泽,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割舍的?

若他,大明的皇帝,能站在镇远的城墙之上,那些曾受大明恩泽的子民,心中定会掀起波澜。或许,这波澜足以成为击溃敌军的汹涌波涛。

朱由榔回到案前,铺开黄绫,提笔如出鞘,龙飞凤舞,给冯双礼回了一封信。信中,他不仅赞扬了冯双礼的忠勇,更昭告了自己的决心。他告诉冯双礼,作为大明的皇帝,他将亲率精兵,暗渡陈仓,神不知鬼不觉地支援镇远,与冯双礼一道,内外夹击,誓要将清军击退。

信的末尾,朱由榔如是写道:“朕意已决,将亲率王师,共赴镇远。望尔坚守城池,待朕大军一到,便是清虏授首之时。朕相信,大明的儿郎们,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他们的心,永远向着大明!”

封好信件,朱由榔立即召集亲信将领,商讨进军事宜。

在行宫深处的御书房中,灯火通明,映照着一张巨大的沙盘,上面山川河流、关隘城池,尽收眼底。这沙盘是朱由榔特意命人制作,它精准地还原了贵州的山川地貌。

众人围坐在沙盘前,目光如炬,讨论着进军的路线。从镇远到贵阳,要经过的不仅是山川河流,更是一道道生死攸关的防线。鸡鸣关、十里关、七星关……每一个名字都重若千钧,它们是西南的屏障,也是清军的眼中钉。

“若要保贵阳无虞,则必守镇远。”马进忠沉声说道,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决心。支援镇远已成定局,现在要确定的是派多少人合适?由谁率领?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关乎存亡的抉择。

如果去的人少,不过是杯水车薪,影响不了战局的走向。如果派的人多了,贵阳就会面临防御空虚的问题。万一洪承畴派遣精锐绕道攻贵阳,那将是一场灾难。

马宝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城中目前共有精兵三万余,百姓十余万,青壮六成。守城时可动员百姓一起,近期,百姓们也操习了军阵之法,可堪一用。可派两万精兵驰援镇远。”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贵阳城防的自信。

然而,马进忠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进言道:“不妥,贵阳乃天子行辕所在,不容有失,臣愿率精兵一万,驰援兴国公。”

随即,朝堂上的气氛变得紧张而热烈,马维兴、武大定、李昂、岑武等将领纷纷请战,他们的声音如同战鼓般激昂。

朱由榔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他缓缓站起身,环视着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沉声说道:

“朕心甚慰,有尔等忠良之士,大明定能早日中兴。此战,朕率一万精兵驰援镇远,与兴国公同心协力,共抗强敌。马宝,朕命汝主持贵阳防务。马维兴、马进忠朕命尔等为后援,率一万精兵随时准备接应。武大定、岑武,朕命尔等随朕进军。李昂,朕命汝保护皇后和太子安危,不得有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