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他们小心谨慎防备阿鲁台的袭击。

辛苦跋涉了一个月,终于抵达和林。

马哈木见到如此之多粮草和物资,异常高兴。

朱标册封马哈木为顺义王,册封太平为贤义王,册封把秃李罗为安乐王。

王骥率军驻扎了下来。

朱允熥给他的旨意是,一旦到了和林,就想方设法赖在那里再也不走了。

如果马哈木和阿鲁台打起来了,就坐山观虎斗,等他们打得两败俱伤了,就趁火打劫了。

马哈木起初还对王骥带来的三万人心存戒心。

当李景隆告诉他,王骥只是一个没用的读书人,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时,才放下心。

李景隆在和林,向马哈木又是要马,又是要钱,昼夜和几个蒙古美女花天酒地。

马哈木看透李景隆没什么大本事,更不把明军放在眼里。

他命太平和把秃孛罗将散居各个绿洲的瓦刺骑兵收拢一处,在和林城外誓师。

又向阿鲁台发去挑战书,约他在漠北决一死战,为儿子报仇雪恨。

阿鲁台得到挑战书后,大呼冤枉:

"脱欢不是我杀的!"

"脱欢不是我杀的!"

阿鲁台的儿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迎战明朝与瓦剌的联军。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永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也先降生了,鼻子、嘴巴、眼睛、眉毛,酷似脱欢。

李景隆这时候才对马哈木说:"我该启程回朝了。"

马哈木十分不舍,"孩子还没满月呢。"

李景隆说道:"漠北兵荒马乱的,我把孩子带到南京去,你有什么不放心的。皇太子说了,你的孙子和皇太孙同吃同住同读书,这样的好事,你到哪里找去?"

太平也极力劝说,南京如何温暖湿润,如何繁华富庶。

马哈木终于答应,让李景隆将也先带走。

此时,万里之遥的南京城,朱允熥正在期待着那个来自草原的孩子。